
【點新聞報道】香港近期頻現惡劣天氣,十號風球「韋帕」襲港過去沒多久,緊接着天文台在短短8天內發出4次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導致不少公共交通停擺,打車則成為部分市民上下班、往返住所的重要出行選擇。然而,有些司機「坐地起價」,加收100元,甚至加收400元,平日收費30元的車程在暴雨天索價400元,車資是日常的3至13倍不等,甚至更高,被認為是不合理加價,而乘客則顯得相當被動,社會上怨聲載道。

天價車資存執法困境 乘客處弱勢
嚴格來說,在惡劣天氣下,的士加價行為屬違法。根據香港法例第374D章《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車輛)規例》,濫收車資及沒有將的士計程錶展示到記錄位置等行為是嚴重罪行,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入獄6個月及罰款1萬元。然而,其執法困境在於舉證難,若乘客「自願」支付打賞、小費等附加費,即不構成違法。

在實際情況下,惡劣天氣出現時,大多數公共交通暫停運作,的士司機要求加價,乘客通常處於弱勢,其「同意」往往也是出於被迫,可能沒有更好的選擇。對此,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出價的人和給錢的人都覺得合理,即為合理的加價。他強調,市場供求影響價格,不合理的飆升即是因為壟斷。
加價或與未購全險有關 僅約兩成的士購入全險
當然,相關加價行為亦有合理之處,在惡劣天氣下司機要面對更高的交通意外風險,以及惡劣路況如水浸等,嚴重時可導致死火或壞車,許多的士司機因此才加收附加費。那麼,車輛一旦遭損壞,是否有保險賠償呢?若保險可賠償,加價行為是否能得到緩解?

實際上,本港曾經出現多起車輛在惡劣天氣下遭損毀的情況,亦有車主成功獲保險公司賠償。保險業界曾表示,「打風揸車」其實有得保,並指的士業界不要再說「打風無保險」。據悉,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期間,香港保險業界總共賠償了31億港元,當中有逾億港元涉及汽車。
保險業界人士解釋,即使在極端天氣或八號風球期間駕駛,亦屬於「正常情況用車」,因為水浸事發突然,沒有人能預料,並建議車主需要買全保(綜合保險),而非只買「三保」(第三者保險)。然而,截止到2023年的數據,全港只有37%的車主有買全保;全港1.88萬輛的士當中,只有約4000多輛有購買全保,的士車保平均保費達到每輛3.4萬港元。
莊太量:的士非民生必需品 政府恐難以干涉
香港出租車以個體戶的模式經營,所以不同司機通常會給出較為主觀的報價,而除了的士司機存在加價行為外,網約車平台亦會在惡劣天氣下加價。例如網約車平台Uber官網則列明了漲價的幾種情況,包括在惡劣天氣、繁忙時間及舉行特別活動時,乘車需求上升,平台沒有足夠的車輛接載乘客,車資可能會上調。此時,Uber App則會告知乘客,乘客可選擇支付更多車資盡快乘車,或選擇等候幾分鐘,看看收費會否回落。

針對的士及網約車平台出現的過度或不合理的加價情況,不少市民認為加價幅度各異,存在亂象。政府是否需要對此進行干涉呢?莊太量表示,要考慮這是否為民生所必需,如果打車是民生必需品的話,面對不合理的加價行為,政府就要進行打擊和管控,譬如政府會在戰亂年代管控食鹽的價格。
他指出,車資不同於食鹽價格,其情況較有爭議,並且政府不可隨意干涉私人市場,而政府一旦出台加價上限的相關規定,很可能會導致惡劣天氣下的車輛供應變得更少,市民出行會變得更加困難,適得其反。
(點新聞記者陳子萌報道)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