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傳播學|創科發展智慧政府大有可為

文/王妮娜

人工智能領域,有一個示範效應相當強勁的主體——政府。筆者近日因駕照有效期將至,人又回不了北京體檢和提交更新申請,发愁如何擠出時間回到北京把這件事辦了。不想,這個還停留在十年前對中國政務的經驗,早已在技術浪潮中過時啦!如今換領駕照,任何一個城市都得,深圳更是提供了全自動機器辦理程式。市民只要在機器前一坐,點擊按鈕就可以完成以往需要去指定醫療機構進行的體檢。數據上傳後,審核時間十分鐘左右,就可以在交管12123這個APP上完成駕照更新。

筆者自以為生活在國際都市香港,工作中接觸不少在資訊科技領域創新創業的青年,可謂立於創新潮頭。直到這次駕照換領才發現,政務系統提供的科技場景運用已經大大刷新了傳統政府辦事的效率。還有無數個待開發的場景等待技術實現商業化,難怪越來越多的香港科研人員提及成果轉化和知識轉移,必提內地的市場規模優勢。這些年特區政府和內地政府交流持續加強,若能從內地政務促進創科發展路徑上,取些適用於香港這個雖然只有700多萬人口,但政務智能化潛力巨大的區域,一定會成為各項創科先導基金的有益補充,為科研轉化提供多元化的運用場景。

這樣的對比和感慨,亦來自在香港親身體驗智慧政府所得。公開統計數據表明,2024-25年度,香港特區政府的資訊及通訊科技開支預算約163億港元。這幾年智慧方便運用範圍越來越廣,它集合了各種平日裏和市民息息相關的政務申請,大大節省了「皮鞋成本」。但是還有很多讓市民耗費排隊、等待時間的政務急需數字化。筆者近日在土地註冊處更新一份文件,不想被告知預約最近的日期在三個月後。這個日期不是機器生成,而是來自辦事人員查看一本冊子後,給出的建議。與入境處、醫管局已推出一系列網上辦事程序比,土地註冊處和稅務中心數字化程度有很大提升空間。

當然,政府數碼化程度在節省政務辦理時間的同時,亦需要考慮採購成本、數據安全等。從另一方面看,政府是人工智能技能培訓最大的主體。各項政務、辦事程序事關民生,緊密地將大眾和政府聯繫起來。沒有什麽比傳統政務的數字化,更能促進市民學習新技能、熟悉新界面、掌握新技巧。這樣的培訓無需組織化,倒是像舊時手藝人的傳承,已經使用的教還不會的,或者現場機器人提供指引——這樣的技能促進市民對於科技發展的親歷認知,大大提高了政府辦事效率;更重要的是,政府採購讓致力於高科技商業轉化的企業能夠嘗到科技創新的甜頭,繼而從資金和創新動能上雙輪驅動細分領域的技術升級。

近年來,中國政府日益重視人工智能在政務領域的應用,鼓勵各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探索AI在政務服務、社會治理、輔助決策等方面的應用。根據7月21日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在京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國已有346款生成式AI服務完成備案,其中82款大模型應用於政務、醫療、金融等領域。以深圳為例,福田區推出AI數智員工,覆蓋公文處理、招商引資等場景,提升政府效能。

中國政務智能化升級提速為市民數字化技能提供了便捷的培訓場景。隨着此領域的人工智能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化應用,政策支援、技術創新和場景落地共同推動其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將進一步重塑政府治理模式,提升公共服務效率。未來,隨着算力提升、資料開放和國際合作的深化,可以預見安全治理和倫理規範將越來越受到關注。

相關閱讀:

生活中的傳播學|如何讓商業模式吃到AI盛宴

生活中的傳播學| 被人工智能改變的旅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生活中的傳播學|創科發展智慧政府大有可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