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點新聞記者今日(25日)走訪日前宣布即將結業的黃大仙明星海鮮燒鵝專門店(竹園店),餐廳結業告示指結業因「租約期滿」。在明星海鮮燒鵝專門店(竹園店)所在商場,有食肆正在招聘人手,櫥窗貼有慶祝該食肆品牌7月新增慈雲山分店的海報。位於太子的金滿樓日前亦宣布結業,點新聞記者在金滿樓看到,該店結業原因是「與業主就新租金安排未能達成共識」。在金滿樓旁邊步行約100米的位置,有一家新開一個月左右的拉麵店,目前正在試營業。現場觀察可見,在有餐廳結業的同時,新開業的餐廳也如雨後春筍,不斷冒出。


近月來,香港餐飲業陸續傳出老牌知名餐廳酒樓如鴻星海鮮酒樓、海皇粥店、名都酒樓等紛紛結業,再加上日前宣布即將結業的明星海鮮燒鵝專門店(竹園店)和位於太子的金滿樓,結業的酒樓食肆新聞不斷,街頭空置的店舖數量增多,坊間開始傳出不少諸如「香港結業潮來襲」、「美食天堂完結」的負面聲音,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我們不如先看幾組數據:有媒體整理了今年上半年已結業或即將結業的店舖數量,截至今年6月30日,本港總共約近300家商舖閉店,其中餐飲佔比達70%,看上去情況似乎頗令人擔憂「結業潮已至」。根據美聯工商舖資料研究部綜合土地註冊處數據,2025年第一季,香港四大核心購物區(中環、尖沙咀、旺角及銅鑼灣)的街舖空置率升至約12.1%。但是,報告亦指出,與2024年第三季相比,空置率升幅顯著收窄,市場展現活躍更替跡象。


原因在於,由2024年Q3至2025年Q1的半年時間內,雖有847間商舖(約11.4%)結業,但同期亦有786間商舖開業(約10.6%),顯示商戶結業的同時,市場填補速度加快。公司註冊處7月18日公布的數據同樣證實此觀點:今年上半年解散的公司數目為50,308間,新成立的本地公司總數為84,293間,比例為1∶1.68。
1∶1.68與「執10間開16間」
1∶1.68,即10∶16,這個數字在去年也曾出現過。點新聞記者翻查資料發現,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被傳媒問及現時香港街舖空置率較疫情前高時,他便提及開業的商舖較結業的多,「數字告訴我,(約有)10間不做,有16間開店,講出來要令大家有信心。」而今年這一結業與開業的比例數字,亦符合行政長官去年透露的「執10間,開16間」,市場仍具活力。
記者進一步翻查資料,發現不少商舖如餐廳的結業原因各式各樣,如受港人北上消費、餐廳創新不足等影響。此外,有相當一部分餐廳結業,是由於租約到期後因無法就租金問題與業主達成共識,而被迫約滿結業。是次的金滿樓便是其中一個例子。金滿樓在結業公告中透露,租約到期,業主加租幅度過高,因此選擇結業。但是,金滿樓「未來將會尋找新的落腳點」、「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再度與大家見面」,表示將會再選址重開。
結業食肆另覓他址重開
早前,在港開業近百年,經歷停業又易手的老牌茶樓蓮香樓自2022年宣布結業後,再次於2024年重開,更於今年5月入駐尖沙咀諾士佛臺開設24小時營業的分店。另一間在中環大賣爆餡鹹牛治的老字號大排檔「裕興咖啡」早前因原持牌人福哥離世而停業,但福哥遺孀去年3月成功接手其招牌,並於今年1月21日原址重開。
可見,部分酒樓餐廳的結業,並不等於完全退出市場,它們或因內部裝修,或因租約到期,暫時退場,等待更好的時機重新開業。

餐飲結業背後的原因種種,難以隻言片語論述,消費者的飲食傾向變化也會或多或少產生影響,如政府統計處5月7日的數據顯示,今年Q1中式餐廳的收益相比去年Q3下跌,而同期非中式餐館、酒吧、快餐店等卻有所上升。業內人士也表示,有店開、有店關,乃市場正常調控所致,唯餐飲業人士要重視業界競爭、北上消費熱潮、創新不足等問題。
誠然,現時店舖租金仍高企甚至上漲,導致不少租戶難以承擔,唯有暫時結業。但是,不少非中式餐館、快餐店和酒吧陸續開張,其中不乏人氣品牌。「結業潮」或「開業潮」不可只看單一數據,而應該通盤考量。不過,租金高企始終是懸在租戶頭上的利劍。租金為何難以下調?業主為何寧願丟空?背後原因何在?業界應該如何應對?未來,點新聞將持續關注本港餐飲業發展進程。
(點新聞記者劉妍伶綜合報道 視頻攝製:劉妍伶、蘇婷 圖片製作:余偉建、蕭民浩)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