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永恒
近期,有媒體密集報道,指香港很多餐飲企業,通告宣布結業,這似乎給人一種印象——餐飲企業密集結業跟經濟下滑相關。但其實,容易忽略的是,香港同時亦有很多餐飲企業開業。對此,有專家指出,餐飲企業的結業,不能簡單認為就是經濟不行了,因為結業背後往往有多種原因,比如租金上漲需要換地方、企業經營方向轉型等等。對於餐飲企業來說,流動性強才是常態,這也是其保持活力的正常現象。
當明星海鮮酒家黃大仙分店的金字招牌悄然卸下,當太子彌敦道上金滿樓的霓虹燈停止閃爍,一種隱憂在媒體的密集報道中悄然蔓延。這些「餐飲老兵」的退場,似乎為香港經濟的天空塗抹上了一層陰霾。然而在同一時空裏,恒生大酒樓的蒙古舞正踏着歡快鼓點迎客,廚房升騰的煙火氣中,新的生命力正蓬勃生長——這冰火兩重天的景象,恰是香港餐飲業真實而健康的新陳代謝圖景。
將餐飲業的局部收縮等同於整體經濟衰退,實為一種危險的認知簡化。政府統計處的數據為這種誤判提供了有力反證:2023年香港餐飲機構數目已強勁反彈,幾乎重返2018年的高峰水平。若經濟真處於下行漩渦,此種行業修復又從何而來?餐飲業恰如城市經濟的末梢神經,其敏感度常被放大解讀。經濟大氣候固然會影響消費信心,但遠非決定餐飲企業生死的唯一變量。事實上,香港2023年私人消費開支按年實質上升7.3%,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同比上升16.2%,這為餐飲業的復甦提供了基礎支撐。
那些黯然離場的身影背後,往往交織着更為複雜的商業邏輯。傳統酒樓在時代浪潮中的轉型困境尤為典型——當年輕一代更追求個性化體驗與社交分享價值,動輒百圍的傳統婚宴模式便顯出疲態。租金壓力更是懸在港島食肆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銅鑼灣、旺角等核心商圈舖租動輒百萬,疫情後業主加租幅度普遍達兩至三成。明星海鮮酒家黃大仙分店等選擇結業,未嘗不是對成本重壓的理性回應。同時,家族傳承斷裂、管理層經營理念固化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老字號在創新浪潮中掉隊。
市場的奇妙之處在於:當一些玩家退場時,新血總在伺機注入。恒生大酒樓以蒙古舞攬客,正是深諳「體驗經濟」之道的創新實踐。特色主題餐廳、精品咖啡店、健康輕食等新業態在街頭巷尾湧現,它們精準切中Z世代(泛指1995年至2010年出生的人士)追求新奇感與社交貨幣的消費心理。這些新入局者帶來的不僅是菜式創新,更是商業模式的重構——從依賴堂食到線上線下融合,從單一菜品到場景化消費。這種「創造性破壞」正是市場活力的核心機制,如同森林生態中老樹傾倒為新苗讓出生長的空間與陽光。
媒體鏡頭對「結業」的偏愛,無形中扭曲了公眾對行業生態的認知。老字號熄燈自帶唏噓情懷,天然具有傳播爆點;而新店開張則被視為常態,難得同等關注。這種敘事失衡在社交媒體時代更被算法放大。當「餐飲寒冬論」甚囂塵上時,真實的數據曲線卻在默默勾勒復甦軌跡——2023年全港食肆收益達1125億港元,按年上升25%,甚至超越2018年的水平。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統計顯示,結業餐廳中,82%為經營超10年的傳統業態;而新開業店舖中,76%主打數字化或差異化概念。經濟學家關焯照指出:「當前8.2%的行業空置率仍低於長期均值,市場正在經歷價值重構而非衰退。」這種新陳代謝印證了香港餐飲業「流水不腐」的特質——在14萬家註冊餐飲企業中,年均25%的更替率恰是市場活力的健康指標。
當老店轉身的餘音未絕,新店的爐火已然點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行業變革中,正如米其林指南香港負責人所言:「閉店與開張如同城市呼吸,吐故納新間孕育着更富生命力的美食生態。」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