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妮娜
今日香港狂風暴雨,天文台掛出十號風球訊號。適逢周日,是以往工人姐姐放假,市民全家去餐廳飲茶、用餐的日子。惡劣天氣下,北上消費費事,這樣不得不留港的時候,儘管多數餐廳不營業,仍有一些街坊們日日都要光顧的老字號如常開張。真真是難得的、和老客惺惺相惜的黃金時間。
新聞一早就列出今日依然營業的連鎖店,如麥當勞、大家樂、譚仔三哥。他們好像夏天裏任何時間都可以拿來納涼的蒲扇,從來不用擔心現代化問題,比如電力供應導致停擺。不過,還有一些新聞不關注的本地食肆也在營業,比如:西苑。一早九點半就有客人在太古城西苑酒樓的門口排隊。他們那樣篤定而安靜,只是靜靜地站在門口,一邊看手機,一邊等待。筆者好奇,因為太古城商場的所有餐廳似乎只有麥當勞和賣三文治的Pre A Manger還在營業,西苑是一家不那麼大眾化的餐廳,人均消費屬中高檔,今日打工仔們也不上班,十號風球竟然也開門嗎?一問,客人答過去幾十年幾乎沒有見過西苑不營業的日子,惡劣天氣也不例外。這似乎成了西苑與顧客們之間一種默契。這種信任在當下不少老字號如然就宣布關門的大環境下,為西苑維持穩定的客流,而不至於受困於日益上升的食材價格和租金帶來的成本壓力。
惡劣天氣下有許多不確定因素需要考慮,首要原則是安全。香港有完善的勞工法保障員工權益,但像西苑這樣員工們依然在惡劣天氣提供有質素服務和食物的店,不能僅僅用日營業額來衡量它照常開張的價值了。居住在太古城的不少是老街坊,在這裏一住就是四十幾年。西苑和太古城的歷史差不多,也是在80年代創立。儘管酒樓的消費不低——人均消費200元起,北上消費風潮似乎並沒有對它造成影響。常情的客人陪伴風雨無阻如常開張的它,對於不少處於困境中的餐廳來說,這樣始終如一的堅持或許是一家老店帶來的啟迪。
在結業的老字號食肆中,最近引發熱議的一間是位於金鐘的名都酒樓。有人分析,除了租金、人工成本外,不少辦公室搬離金鐘等傳統核心商業區,下班時間過後人流稀少,讓名都酒樓的生意雪上加霜。時代在變,核心商圈並不是一成不變。事實上,和金鐘一樣,中環的食肆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反觀西苑,讓它在這個十號風球惡劣天氣下依然營業的,是那些常情的街坊們。太古城西苑所處的地點,平時工作日有寫字樓打工仔們消費,假期有街坊們幫襯,它的位置離住宅聚集區不遠,加上有這樣一種遠親不如近鄰般堅持營業的氣質,難怪即便菜品和價格不走大眾路線,依然能夠在北上消費風中拴住顧客游離的味蕾和他們的錢袋子。有意來港一展身手的內地餐飲店主,從中不難看到,選址對於生意至關重要。就未來香港可能興起的新商圈和住宅聚集區應有明智的預判。
不過,西苑的顧客群以老年群體為主。他們也是港式菜餚的穩定消費群,隨着新一代的消費群興起,西苑,以及港式老茶樓的西苑們如何吸引青年人們的心?讓我們等一等,看看再過十年後,再來一次十號風球,太古城的西苑酒樓門口排隊等候的人群。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