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妮娜
又到了暑期旅遊旺季。近年香港花大力氣向全球推廣城市魅力,越來越多的歐美旅客熱衷全家出行,將香港作為旅行首站,然後進入內地熱門旅遊城市體驗東方文化。不誇張地說,香港就是國際旅客來華的初體驗,是中國文旅的門臉。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傳遞第一印象的載體如今發生了很大變化——隨着數碼化工具無處不在,以往溝通中由人展示的第一印象逐步被人工智能界面替代。去年6月份香港發起的「好客之道」運動,未來需要多花些功夫快補人機交往界面短板。
那麽,讓我們評測一下,走出香港國際機場的遊客首先接觸到的人機溝通界面是什麽?是公共交通的支付系統。筆者有遠嫁北歐的朋友趁孩子暑期回國旅行。挪威的先生第一次來香港,很擔心地鐵買票不方便,因為之前在內地旅行時沒有開通微信支付,未能享受到數字支付帶來的便捷。同時,數字支付普及讓人工櫃枱和實體貨幣幾乎消失了——這給他留下了在中國買地鐵票很費勁的印象。這個印象如此深刻,以至於他見到筆者詢問漫遊香港的攻略時,第一個疑惑就是:非本地人怎麽買地鐵票?筆者在香港生活八年,眼見日益多元的支付手段為港鐵票務系統採用。無論是現金購買實體票、人工櫃枱支援還是信用卡支付,所有港鐵站都支持。不過,未能料到向他示範公共交通支付便捷的第一站是在九龍塘,離筆者承諾的便捷程度有令人尷尬的差距。先是前往金鐘入閘口僅有八達通閘口,連售賣機都沒有;轉到油塘站入口找到自動售賣機,發現只接受小額現金;不得已只能求助客戶服務中心,結果離閘口遠,大費周折,但總算是靠着港鐵人工櫃枱把千元大鈔換成小面值港幣,買上了四張去中環的地鐵票。
全球化時代,一個城市的公共交通支付系統已成為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外國遊客和商務人士而言,公共交通系統是大多數國際旅客接觸一個城市的首個界面。支付體驗是這個界面中最直接的互動環節。中國近年來為吸引國際遊客採取了一系列支付便利化措施,包括將外籍人士使用移動支付的單筆交易限額從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年累計交易限額從1萬美元提高到5萬美元。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支付系統的相容性與便利性更應匹配其作為國際都市的美譽,達到世界一流標準,為遊客提供優質旅遊體驗。要實現這一效果,支付策略多元化必不可少,要滿足世界各地遊客支付偏好,避免因支付方式單一而造成遊客體驗的斷層。
港鐵自去年開始接受Visa、Mastercard等國際信用卡支付,但要實現站站普及尚需時日。目前機場快線、輕鐵和港鐵巴士不適用。未來本港有必要進一步擴大國際信用卡的受理範圍,提高智慧城市的數碼工具運用範圍,逐步將國際信用卡支付擴展至所有公共交通場景,並確保標識清晰、指引明確。此外,信用卡相容性對歐美遊客至關重要。香港除擴大信用卡受理範圍外,可推廣支援Apple Pay、Google Pay等國際通用移動支付,確保各主要客源市場遊客能獲得像在本土國家一樣絲滑的支付體驗。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