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龍躍鳳旋的下一步: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建設

 

文/關品方

現代化城市建設是美麗中國的體現。到中國旅遊,最容易體會到城市日新月異的一面。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這是時隔10年後中央再度召開該領域重要會議,對於總結過去、謀劃未來恰逢其時。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7%,標誌着城鎮化進程已從快速增長階段轉入穩定增長階段。因此,城市建設的發展重點也隨之轉變,從以往大規模增量擴張為主,轉向以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新階段。

會議主旨是「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領人民城市建設」,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以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落實城市更新,致力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城市工作的發展目標是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今後城市應朝什麼方向轉變?轉變的維度是什麼?新階段城市發展的核心內容是什麼?這些都要進一步追問。中央會議指出「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動適應形勢變化」,並鮮明提出了「五個轉變」,即:轉變城市發展理念、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轉變城市發展動力、轉變城市工作重心、轉變城市工作方法。

此外,會議還提出了七大重點任務部署。

第一,着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着眼於提高城市對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承載能力,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繼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第二,着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精心培育創新生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不斷取得突破;依靠改革開放增強城市動能,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充分發揮城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作用。

第三,是着力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堅持人口、產業、城鎮、交通一體規劃,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線。

第四,着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鞏固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採取更有效措施解決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問題,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

第五,着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加快老舊管線改造升級;嚴格限制超高層建築,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強化城市自然災害防治,統籌城市防洪體系和內澇治理;加強社會治安整體防控,切實維護城市公共安全。

第六,着力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加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提高市民文明素質。

第七,着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依法治市,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務熱線等機制,高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以上真是提綱挈領,發聾振聵,筆者反覆看了多次,逐漸明白個中精髓。綜合來說,就是9個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會議強調,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必須加強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要進一步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增強政策的協同性與執行力。一句話概括就是:要全面周到地考慮方方面面,並做到具體落實。展望2035年,中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的願景更加可期。

事物發展有脈絡可循。行文至此,筆者想起香港大學的榮休教授薛鳳旋老師(今年78歲)。他長期致力於中國城市文明史的研究,其學術成果以城市為核心視角,系統梳理了中國從遠古到現代的城市發展脈絡,揭示了城市形態與文明演進的深刻關聯。他的跨學科研究,融合歷史學、地理學和社會學等多種研究方法,注重文獻考據與考古成果相結合,形成了兼具學術嚴謹性與可讀性的研究體系。最近,薛教授應邀到珠海的清華知行讀書會作專題演講《清明上河圖》,筆者和他久別重逢,幸甚至哉。

薛教授著作本身將不在本文詳細列出,筆者只介紹3部著作。他的《中國城市文明史》採用大量中西文獻及前沿考古成果,還原中國城市與中華文明的互動關係。他的《清明上河圖:北宋繁華記憶》,通過分解200餘個細節,結合150餘幅局部圖片,立體還原了北宋汴京的城市生態,聚焦商貿經濟(汴河運輸)、城市管理(防火體系)、市民文化(說書藝術)等領域,認為北宋是中國城市文明轉型的關鍵期,工商業發展與市民階層崛起,開創了北宋以來過去1000年中國城市發展的新方向。他的《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提出不同於西方的中國城市演化理論,強調「禮樂規劃」與「中央集權」對城市形態塑造的影響,以百餘幀精心繪製的歷代城市地圖,直觀展現了城市體系的空間演變。

薛教授突破傳統「王朝史」敘事,提出城市是中華文明的核心載體,其規劃與功能變遷直接反映政治制度(如商代封建制、唐代大一統)與文化價值觀(如儒家禮樂思想)的演變,實乃真知灼見。

歷史上中國城市從「行政中心」向「商貿中心」的轉變、市民文化的興起、城市管理的革新,奠定了近代中國城市文明的基礎。通過軍事防禦(如城牆體系)、經濟網絡(如運河城市)、社會結構(如市民階層)三個維度,可以看到中國城市獨特的發展路徑和框架。薛教授結合地理學空間分析、歷史學文獻考證和社會學結構解讀,形成了立體研究視角;他更以藝術圖像為一手史料、印證文獻記載以補充微觀歷史細節,不忘中外城市發展對比,突顯中國城市文明的獨特性,可謂是腦洞大開。

新時代的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城市工作已拓展到六維體系,前景瑰麗。我們溯源中國歷史上名城發展的舊日足跡,既可鑒古知今,更應撫今追昔。中國現代化城市的願景,是以創新、韌性、智慧為基石,打造宜居、文明、的美麗典範。

40多年前,薛教授在國家改革開放初期,和不少年輕的學者專家一起,以家國情懷全力投身到與內地相關部門的交流中去。他風塵僕僕、長期堅持,經常到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地講課,默默耕耘不居功,於中國的土地規劃、舊城改造以及區域經濟的藍圖制定,作出很大的貢獻。

薛鳳旋教授祖藉福建長汀,港大地理系本科畢業,港大碩士、倫敦經濟學院博士,任教港大30年(1977至2007,從30到60歲),其後到香港浸會大學創辦當代中國研究所(2008-2012),專注研究中國城市史和區域發展規劃。他對中國城市文明史的研究,其「以城證史」的方法論,為城市史研究領域開闢了新路徑,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與現實啟示意義。

鳳旋碧落驚寰宇,龍隱星河動九霄。今天,中國城市建設新篇章的核心在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高質量發展,落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線,着力建設創新城市、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文明城市和智慧城市,推動城市在內外雙循環中發揮樞紐作用,圍繞人口、產業和交通規劃一體化,通過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穩步推進城市更新與民生保障。

關鍵在實踐,要訣在創新。六大方向是綠色低碳、生態轉型、社區治理、民生服務、文化傳承和空間更新。九大目標則是歷史街區活化、工業遺存改造、文明素養提升、市民自覺參予、優化空間結構、增強城市韌性、激發創新動能、培育創新生態,以及傳承城市文脈。

香港共有18個區,針對這六大方向和九大目標,香港各區應怎樣落實?筆者認為,各區可以各有重點,但應由決策層(三司十五局)和執行部門統領;區域組織(18個區議會+鄉議局)作為地方諮詢機制可以發揮輔助作用。香港的城市工作要有新思維,關鍵在領導、重點是規劃。

總而言之,城市建設新篇章的推進,需兼顧「以人為本」與「高質發展」,通過空間優化、治理創新、生態轉型與文化傳承等方面多維發力,將城市打造為六維幸福家園。據知,薛教授對香港特區在大灣區發展規劃中的特殊角色也有獨特見解,筆者在這裏就先不作代言。

相關閱讀:

品評四方|從「胖東來」看中小微企業自主創新關鍵:高新科技應用

品評四方|跨境支付通助力人民幣加快國際化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龍躍鳳旋的下一步: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建設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