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崗」的兩面性:扶助與限製之間的陷阱
李元祺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媽媽崗」——這個聽起來充滿人情味兒的崗位,正在多個城市裏悄然推廣,旨在為全職媽媽、失業女性、寶媽提供再就業的機會。然而,當我們深入了解媽媽崗實施情況時,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媽媽崗到底是在扶助女性再就業,還是將廉價勞動力換了一層公益的包裝?
媽媽崗最早見諸於媒體是在2023年,中山市部分街道開始設立專門面向女性的崗位,比如社區協管員、行政助理、保潔等,時間靈活,適合接送孩子、照顧家庭。這一職位看似回應了眾多中年女性再就業的需求,但實踐遠不如想像中那樣理想。據《中國婦女報》報道,許多媽媽崗缺乏正式勞動合同,更無五險一金,工資大多都在2000元左右,甚至不足當地的最低生活標準。低薪資、無保障,加之靈活就業時間地點等模糊的工作範圍,使媽媽崗很容易被視作低用人成本的便捷通道。也就是說,在形式上似乎是為媽媽們量身打造的崗位,實質上卻在逐步替代正式工崗位,讓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取相同的勞動產出。
更進一步來看,媽媽崗制度的邏輯建立在一個社會普遍認可的前提上:母親天然應該為家庭承擔更多,尤其是育兒和照顧老人。這種傳統性別角色的強化讓「媽媽崗」被當作一種社會分工的「合理」選擇。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男性的家庭責任卻幾乎未被提及。在社會輿論中,我們幾乎看不到「爸爸崗」的討論,也極少鼓勵男性主動承擔家庭責任。在職場中,女性求職者往往會被問出「以後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的經典問題——哪怕是已婚未育、未婚未育的女性。
媽媽崗暴露的是性別歧視的根源,將育兒和家務責任默認歸於女性,從而在制度與文化上把女性逐步排除出職場競爭。從媽媽崗的推廣結果來看,其背後實際上是一種精緻的性別歧視。表面上為女性量身定製的崗位,卻是職場歧視的延續,以關懷的名義,把女性推入低技能、低報酬、無保障的用工體系,與日本上世紀形成的專職主婦經濟結構有相似之處。日本從制度層面保障家庭主婦的各項權利,看似為日本女性回歸家庭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實則一方面在職場中將女性派遣到兼職的非正規就業崗位上,另一方面從觀念上為日本女性注入「賢妻良母」的人生目標,使得高校女生將家庭和婚姻作為人生的歸宿。
不可否認的是,媽媽崗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促進女性的再就業,為更多的生育後女性提供增加收入的機會。但是如果沒有明確的社會制度保障,極有可能導致媽媽崗變成低價勞動力的溫床。勞動法規定企業必須為正式員工繳納社保、公積金,享有年假、產假等各項保障。而媽媽崗作為靈活用工,基本不需要簽訂正規勞動合同,甚至被當做臨時工看待。當企業發現同樣的工作可以由媽媽崗完成且用人成本更低,自然會傾向這種用工方式,無疑威脅了正式員工的基本權益。
要讓媽媽崗成為真正幫助女性就業的崗位,關鍵在於法律保障。國家層面應明確媽媽崗的法律地位,應簽訂正規勞動合同、繳納社保,並提供基本保障。另外,必須推動男女同工同酬政策的落實。根據中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2022年數據,女性平均工資僅為男性的85%左右。這種結構性差異不僅是歧視的結果,也將女性長期困於媽媽崗這類低薪崗位中。此外,必須推動男女共同育兒責任機制的建設,例如推行同休產假、父母共同帶薪育兒假等,才能從根本上打破女性獨自承載育兒責任的結構性困境。
媽媽崗的出現,提醒我們社會政策不能止於溫情,更要從制度上真正保障權益。真正的性別平等,不是創造特殊崗位,而是為女性爭取與男性同等的就業機會、工資報酬以及社會保障。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