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西方經濟教科書的錯漏(四)

文/張俊獅

上幾期和各位讀者分享了西方經濟學教科書關於最低工資的謬誤。

希望通過前幾期的文章,可以讓讀者了解西方經濟學的教科書不是完美的,而是充滿了錯漏的,並且邏輯上也有很多問題,所以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推論和現實很多時候是截然相反的。

很多西方教科書在批評政府干預市場時,會用到最低工資及租金管制這兩個例子。教科書經常向學生們宣稱,如果實施最低工資,最終會導致失業率上升;而如果執行租金管制,則會令更多市民失去居所,流落街頭。

筆者已經詳細解釋了最低工資的相關錯誤,現在再和各位讀者分享另外一個教科書的錯漏,就是關於租金管制。

依照教科書的觀點,租金管制屬於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行為,而政府本不應涉足房屋租賃市場。其核心邏輯在於,這種干預會打破自由市場中原有的供需平衡狀態。

政府推行租金管制,初衷是確保低收入群體能夠以合理價格租賃住房。具體而言,租金管制指的是政府對租金水準及其漲幅加以限制,防止租金出現不合理的高漲。

在該政策實施後,市場租金會被人為壓低。低廉的租金價格,自然會吸引更多人產生租房需求。按西方經濟理論,價格下跌自然需求增加。

所以很多人因為房屋租金跌了下來,更多的人便想去租房子,因此社會對房屋的需求便自然增加。

然而,對於房屋業主來說,租金受限意味着收入減少。按西方經濟理論,租金的下跌,會令供應下跌。

由於租金的減少,很多業主便不會再將房子租出去,這使得不少業主不願再將房屋投放至租賃市場。

如此一來,租賃市場便呈現出不利態勢:渴望租房的租客數量不斷攀升,而願意出租房屋的業主卻日益減少。供需失衡之下,房源短缺問題愈發突出,許多人即便有租房意願,也難以找到合適的房子,最終陷入無房可住的困境。

說完西方經濟理論,現在探討一下香港的實際情況。

香港因土地資源稀缺、人口密度極高,催生出一種特殊的居住形態——「劏房」。

所謂劏房,即把普通住宅單位分割成多個獨立的小空間。不少業主購置普通住宅後,將其分隔成若干小單位分別出租,以此獲取收益。

這些劏房面積狹小,居住空間極為局促,多數房間僅能容納一張床和一個櫃子,居住條件相當惡劣。

居住在劏房的群體,大多是無力承擔高昂租金、無法租住普通住宅的低收入群體。為節省生活開支,很多窮苦的人無奈選擇在這種狹小空間內棲身。

為切實保障劏房租客的合法權益,特區政府於2022年1月正式針對劏房制定相關管理條例。其中一項重要舉措,便是對租金漲幅進行限制:規定租金漲幅不得高於差餉物業估價署編制公布的全港性私人住宅物業租金指數在對應期間的變動幅度,且上限為10%。

自香港政府實施劏房租金管制政策以來,我們不妨觀察一下現實情況:

街頭露宿者的數量增加了嗎?

拒絕出租房屋的業主變多了嗎?

社會是否有更多人想搬進劏房?

西方經濟教科書的理論是否正確,答案就在讀者身邊,相信讀者們稍加留意真實的社會現狀便能知曉。

為何現實情況與西方經濟教科書的預測大相徑庭?這是一個極具探討價值的問題。深入研究其中緣由,我們便能清晰洞察西方經濟教科書理論的缺陷與不足。受限於文章篇幅,關於這個問題的詳細分析,我們將留待下期繼續。歡迎各位讀者持續關注。

相關閱讀:

新聞背後|西方經濟教科書的錯漏(三)

新聞背後|西方經濟教科書的錯漏(二)

新聞背後|西方經濟教科書的錯漏(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新聞背後|西方經濟教科書的錯漏(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