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西方經濟教科書的錯漏(三)

文/張俊獅

在前幾期文章中,筆者以香港特別行政區失業率資料為依據,反駁了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相關理論,並詳細剖析了其謬誤之處,感興趣的讀者可查閱前文深入了解,在此不再贅述。

事實上,教科書的問題遠不止先前所述。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它忽視了社會經濟活動的內在關聯性。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環環相扣、互為一體,當政府推行最低工資政策,其影響絕不僅限於底層工人和商家,而是會引發全社會的系統性變化。

我們先聚焦最低工資政策實施後的收入分配格局。

從本質上講,最低工資政策旨在強制僱主提高底層工人的薪酬水準。在政策實施前,僱主能夠留存更多利潤;而政策落地後,僱主不得不從利潤中分出一部分,用於提升工人工資。這一過程,實則是政府通過立法手段,實現企業利潤向工人的轉移,簡而言之,就是將僱主的部分收入重新分配給工人。

明確這一點後,我們再來對比僱主與底層員工在收入變化後的不同反應。

通常情況下,僱主收入較高,每月減少幾百元收入,對他們而言幾乎毫無影響,既不會改變其理財規劃,也不會抑制其消費慾望。

然而,領取最低工資的群體收入微薄,日常開支捉襟見肘,不得不精打細算,確保收支平衡。他們的收入大部分都用於購買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因此,當獲得僱主轉移的幾百元工資時,往往會將新增收入投入消費。

這其中的邏輯很簡單:富人收入增加一小部分,未必會顯著提升消費;但窮人收入增長同樣部分,大多會將新增收入用於消費。

可別小看這個簡單的經濟現象,它對全社會經濟活動有着深遠影響。

最低工資政策實施後,富人消費不受影響,而窮人消費增加,這使得社會整體消費總量得以提升。而窮人消費的增長,又會帶動其他行業發展。

底層工人收入增加後,會前往商店購買更多過去無力負擔的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這直接為銷售這些商品的商店帶來更多利潤。商店收入提升後,店主和員工也會增加消費,進而帶動其他商店的營收增長。如此循環往復,形成消費的層層傳導效應。

要知道,社會經濟活動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緊密相連。一個行業的發展會帶動另一個行業,一批人的消費增長會引發另一批人的消費跟進,最終產生經濟總量的疊加效應。

不得不說,許多教科書理論過於片面。它們忽視了社會經濟活動間的相互作用。筆者長期從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的研究與開發工作,這種模型正是用於評估政府新政策對社會的影響。

一般均衡模型規模龐大,涵蓋家庭、政府、企業、進出口商等社會各個層面,以及所有行業領域。它能夠精準評估各類政策、社會變革、特殊事件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無論是消費者偏好轉變、貿易爭端,還是政府政策實施,都在其評估範圍內。筆者就曾運用該模型,分析中美貿易戰、「一帶一路」倡議、大灣區建設等政策對香港各行業的影響。

這種模型應用廣泛,甚至有人用它研究全球變暖、氣候變化,乃至恐怖襲擊對社會的衝擊,因此深受諮詢公司和政策智庫青睞。筆者也參與過澳大利亞和香港的多個相關研究項目,為政府、商會和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但遺憾的是,這類模型十分複雜,筆者曾參與的研究專案中,經濟模型包含數百萬條複雜的經濟方程式,即便使用超級電腦運算,也需耗費大量時間。也正因如此,許多經濟學專業人士尚未掌握相關技術。相比之下,這類模型在評估政策影響方面,遠比教科書全面、準確。

回過頭來看,與一般均衡模型相比,教科書理論的局限性顯而易見。教科書在分析問題時,往往只關注單一變數,缺乏系統性思維,完全沒有考慮到貧富群體在財富轉移後的消費差異,以及經濟活動的傳導效應。也正因為如此,教科書理論與現實脫節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此可見,通過收入再分配,將富人部分收入轉移給窮人,在富人消費穩定的情況下,窮人消費增加,並藉助傳導效應,會大幅提升社會整體消費量。而隨着消費總量上升,企業為滿足市場需求,必然會增加招聘,各行業會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最終實現地區就業率提升、失業率下降。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香港實施最低工資政策後,失業率走勢與教科書預測截然相反。

教科書理論之所以與現實不符,根源就在於其考慮問題不夠全面,缺乏系統性思維。

希望通過以上分析,讀者能更清晰地認識到教科書理論的局限性。

相關報道:

新聞背後|西方經濟教科書的錯漏(一)

新聞背後|西方經濟教科書的錯漏(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新聞背後|西方經濟教科書的錯漏(三)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