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啟德河,舊稱「啟德明渠」,是東九龍一條重要的排洪渠道。因長期面對城市建設與設施老化的挑戰,啟德河與土瓜灣避風塘這兩個維港沿岸的重要水域,一度面臨水質污染與氣味問題。今年11月,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全運會)將在港舉行,啟德體育園作為重要賽事場地,其周邊環境亦備受關注。為提升附近居民生活質素、以良好風貌迎接全運會,特區政府聯同多個部門通力合作,針對性改善啟德河水質及周邊環境。
點新聞記者日前跟隨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渠務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代表走訪啟德河、土瓜灣避風塘及承豐道公園,見上述地點環境均得到顯著改善。記者了解到,自2015年全面推行「淨化海港計劃」後,環保署等部門透過源頭治理、技術創新與跨部門協作,大幅改善了水質與環境,2020年至2024年間水質整體達標指數達到98%或以上,紓緩了居民生活困擾,亦為全運會順利舉行打下綠色基礎。

啟德河:從受污染渠道到綠色生態走廊
渠務署高級工程師/九龍及新界南潘浩然介紹,啟德河承接黃大仙、慈雲山、鑽石山、新蒲崗及部分九龍城地區的地面水,以及沙田和大埔污水處理廠的排放水,是一條十分重要的排洪渠道。過去,由於新蒲崗附近一帶工廠發展蓬勃,有少量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啟德河,引致啟德河水質惡化、產生不良氣味。因此,政府聯同環保署、渠務署和屋宇署在污水渠道進行污染源調查,糾正錯駁問題。

潘浩然指出,為改善水質,政府在90年代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源頭興建旱季污水截流設施,將受污染的雨水引入污水收集系統。1995年,政府還將沙田和大埔污水處理廠經處理的排放水引入啟德河,為河道提供持續的水源沖刷,顯著改善水質。
此外,為應對城市發展和極端天氣的影響,渠務署需不斷提升本港的防洪能力。潘浩然稱,由於啟德河原有防洪能力未能符合現行標準,渠務署於2011年底展開啟德河改善工程,包括挖深河床、移除障礙物,並加建箱形暗渠,工程於2018年完成,防洪能力得到提升。除強化防洪功能外,該工程亦融入了園景美化與生態元素,將啟德河打造為本港首條市區綠化河道走廊,提升了周圍居民的生活品質。
多宗錯駁個案獲解決 啟德河水質無污染
在污染源治理方面,環保署環境保護主任李麗嫦分享了一個典型案例。2023年,環保署在啟德河上游的綠色集水區進行污染源調查,發現28宗污水渠錯駁個案,涉及約1.7萬人口的污染量。這些錯駁問題多源於老化樓宇的污水渠與雨水渠錯誤接駁,導致污水流入雨水系統,最終排入啟德河。為解決問題,環保署聯同渠務署和屋宇署展開跨部門合作,採用色粉測試、管道潛望鏡等技術,精準定位污染源。所有個案於2025年第一季完成修復,水質監測顯示大腸桿菌含量下降超過九成,成效顯著。
李麗嫦亦提到一宗跨部門合作、迅速解決污水渠錯駁的案例稱,署方曾在黃大仙區公共雨水渠發現污染源,經調查發現,是旁邊一棟「三無大廈」的污水尾井和雨水尾井非常接近公共雨水渠。確認問題後,屋宇署迅速介入並在十日內發出維修令,業主很快新建污水渠並拆除錯誤接駁。其後,經環保署再次測試顯示,污水不再流入雨水系統,該個案得成功解決。
對於早前有聲音指,常在承豐道公園一帶見到啟德河進口道有垃圾漂浮,是否表示啟德河水質較差?李麗嫦亦作實地講解稱,該處屬於半封閉式水體,水流較為緩慢,因此海面上的垃圾易在此積聚,但這與啟德河水質無關。她介紹,為應對這一問題,土拓署和食物環境衞生署密切監測該區域情況,安排人員及時清理海堤和海面垃圾,近期署方亦在海堤旁加裝防沙網,防止海上垃圾沖入海堤石縫中。雖然水面垃圾與啟德河水質無直接關聯,但清理工作提升了海濱的整體觀感,全運會在即,乾淨的海濱將為運動員和市民提供舒適環境。
土瓜灣避風塘:源頭治理改善異味
與啟德河相鄰的土瓜灣避風塘,早前也存在相似問題。作為半封閉水體,土瓜灣避風塘長期面臨水循環不暢、海底沉積物分解產生氣味,這些問題主要源於老化渠道的錯駁與污染物積聚。為此,政府成立了跨部門工作小組,由環保署、渠務署和屋宇署聯合在雨水系統追蹤污染源,土拓署負責海泥沉積物的疏浚和生物除污工程,多管齊下的策略現已改善了避風塘的環境品質。

環保署助理署長張展華介紹,針對土瓜灣避風塘的污染問題,部門自2022年起在馬頭圍、土瓜灣及九龍城部分地區展開污染源調查,共進行超過200次檢查,查驗500多個污水沙井,採集40個水樣本,最終發現16宗錯駁個案,涉及約3.1萬人口的污染量,上述個案最終於2024年全部完成修復。
張展華表示,土瓜灣避風塘的部分錯駁個案與黃大仙區情況類似,多與老化樓宇及地下渠道有關。對此,環保署採用創新技術,如管道潛望鏡、CCTV檢測及探地雷達等,快速定位污染源,並轉介屋宇署跟進私人樓宇的整改工作。修復完成後,水質監測數據顯示,土瓜灣避風塘的大腸桿菌含量下降八成。署方亦在體育園附近安裝空氣監察儀器,持續監察硫化氫的濃度,結果顯示硫化氫濃度僅為8至12個十億分率,市民幾乎察覺不到異味。張展華稱,這些成果為啟德體育園周邊環境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海泥疏浚改善排水 持續監測建綠色都市
為改善出水口狀況並減少海泥對排水的影響,環保署於2023年委託土拓署在土瓜灣避風塘北部實施維護性疏浚工程。土拓署高級工程師李志健介紹,該工程將海床疏浚至基準面以下1至2米深度,涉及面積達1.82公頃,共清除約7500立方米海泥,相當於三個標準游泳池的容量。2024年,土拓署執行第二次疏浚工程,此次聚焦維港灣畔及貴州街附近的雨水出水口,清除200立方米海泥。上述工程採用挖泥船配合隔泥網作業,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水質,並將挖出的海泥運往沙洲以東的海上卸泥設施妥善處理。
此外,土拓署亦採用創新的生物除污技術,解決海底沉積物分解產生的硫化氫氣味問題。土拓署高級工程師張世光指,署方通過特製的機械注射船,將硝酸鈣氧化劑溶液注入海床,與微生物反應生成無味的氮氣和二氧化碳,從而消除異味。工程針對3.3公頃高濃度硫化物區域進行處理,分為黃、藍、紅三個階段,歷時6個月完成。檢測結果顯示,處理後的海泥從黑色黏稠的污油狀物質轉變為淺褐色顆粒狀物質,異味完全消除。

在當日走訪中,點新聞記者見到啟德河、土瓜灣避風塘及承豐道公園均無明顯環境問題,亦未察覺到不良氣味,可見啟德河水質及水域周邊環境,均已得到極大程度改善。隨着全運會臨近,啟德體育園周邊環境的治理成果料可為賽事提供優質環境保障,更重要的是,也為長期生活在此的市民解決了生活困擾。

啟德河從受污染的排洪渠道蛻變為綠色生態走廊,土瓜灣避風塘從深陷污染困局到成為清新海濱,張展華指,目前的成果得益於政府多年來在水質治理上的堅持,亦是環保署、渠務署及土拓署跨部門協作與技術創新的成效。展望未來,張展華表示,署方將繼續密切監察相關地點的環境狀況,確保全運會期間呈現良好的環境面貌,亦為本港居民打造更綠色、宜居的生活環境。
(點新聞記者周禹含報道;視頻攝製:福瑞士、鹿洺)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