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飲食行業就業前景」調查:本地就業空間受擠壓 倡為輸入外勞設上限

勞聯飲食行業委員會及香港飲食業職工會聯合會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點新聞報道】隨着本港失業率攀升至3.4%,餐飲服務活動業失業率更從5.3%升至5.7%,失業人數達13100人。在此背景下,勞聯飲食行業委員會及香港飲食業職工會聯合會今日(2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5年飲食行業就業前景的看法」問卷調查結果。調查於今年1月至4月進行,共收集950份有效樣本,揭示飲食業勞工面臨薪酬停滯、外勞競爭加劇及就業前景悲觀等挑戰。

近半受訪者遭凍薪或減薪 春節後就業機會銳減

調查顯示,78.9%受訪者去年薪酬停滯或下降,其中48.5%被凍薪、31.4%遭減薪,僅19.6%獲加薪。逾四分之一(26.3%)受訪者坦言現時無工可開,反映行業經營困境。值得注意的是,52.5%受訪者在農曆新年後失業,僅10.2%成功轉職,高達82.6%對春節後就業前景感悲觀,顯示行業招聘意慾低迷。

外勞輸入飆升擠壓本地就業 違背「本地優先」原則

調查更揭露外勞輸入問題惡化。受訪者指僱主輸入外勞比例由新年前23.9%飆至71.9%,近96%認同外勞嚴重影響本地勞工生計。現有超過2萬外勞於飲食業工作,惟「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取消工種限制及人數上限後,出現以低薪外勞取代本地長工、兼職轉替工再遭解僱的惡性循環。

工人代表陳女士指出,七成餐廳外勞比例違反政府原定「2:1」規定,更有管理崗位被外勞取代,導致基層勞工向上流動受阻。

立法會議員周小松直指,北上消費與外勞輸入雙重打擊下,飲食業失業率創5.7%新高,呼籲政府設立外勞額度上限及投訴機制,防止僱主藉輸入外勞解僱本地員工。

飲食業職工會聯合會秘書長何仁清亦批評,1.3萬名輸入外勞涉及非低技術工種,形成「一人頂多人」的就業排擠效應。

為平衡行業發展與就業保障,勞聯提出多項建議:

1. 恢復26個工種限制,按比例設輸入上限,嚴懲僱主藉外勞解僱本地員工;

2. 每月公布外勞審批數據,加強勞顧會監督;

3. 擴闊工資中位數數據來源,避免政策淪為僱主避聘本地勞工的工具;

4. 與民間機構合作提升勞工技能,吸引年輕人入行;

5. 協調業界、勞資三方推廣香港美食文化,鞏固國際餐飲之都地位。

立法會議員林振昇表示,失業率上升,不完全是受輸入外勞影響,也有經濟環境和餐飲業不景氣的原因,但既然目前失業率升高,不希望在這個時間,看到輸入外勞數字上升,令本地勞工的就業環境雪上加霜。「失業率上升時,應設立外勞額度上限,也應有一些投訴機制,防止僱主因輸入外勞,就解僱本地員工。」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相關閱讀:

本港失業率升至3.4% 政府:正經歷轉型期 料經濟仍正面增長

兩年內逾7.5萬外勞湧港衝擊本地就業 建築和餐飲業最為嚴重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飲食行業就業前景」調查:本地就業空間受擠壓 倡為輸入外勞設上限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