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今日(23日)召開記者會,討論政府輸入大量外勞後對本地勞工的影響,其中建築業和餐飲業受衝擊最大,包括本地勞工找不到工作、被壓價等問題。四位本地工友亦現身說法,促請政府重新檢視外勞與本地勞工比例。

自2023年起,政府透過多項行業計劃擴大輸人外勞。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指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解凍」26個職業類別及低技術職位輸入外勞,自推出至2025年2月總共輸入了5.1萬名外勞,平均每月4400人。計及建造運輸等其他行業輸入外勞計劃,短短兩年內合共超過7.5萬名外勞湧港。
在5.1萬名優化計劃外勞中,飲食業佔最多,超過2萬人。過去幾個月,工聯會陸續收到建造業、飲食零售等服務行業工友的投訴,尤其是年長的及兼職工友,都反映僱主輸入外勞後「唔夠工開」,甚至無工可返,收入減少。

做了十幾年雜工的60歲本地勞工黃女士表示,自己從去年9月到現在只開了4天工,因為找不到工作,生計困難,兒子和兒媳都找不到工作,黃女士一邊描述一邊抽泣,表示「很艱難」。另一位工友王女士表示現在連散工都找不到,一些很危險的工作以前還有1200港元至1300港元的日薪,現在跌到850港元。她要照顧家中四個小孩,壓力很大。工友小王是新移民,他也表示找工作困難,網上的電話打過去幾乎沒人回,有的還是詐騙電話。
50多歲的點心師傅余先生表示,目前很多工友都遭遇減薪或者凍薪,外勞遠超本地人數,他希望政府能重新檢視外勞與本地勞工的比例。
工聯會副理事長、權益委員會主任丘燿誠強調,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自優化計劃2023年9月推出,「餐飲服務業」及「零售業」的失業率,由4.4%及3.5%升至2025年2月的5.0%及3.9%,遠較整體失業率3.2%為高,政府亦承認,餐飲、運輸、建造業等行業失業率近期有相對明顯的升幅。

除了找不到工作外,本地工友還面臨被壓價的壓力。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以紮鐵大工為例指,工會的參考日薪是2930港元,然而,本地工友很多時被壓價至2100元甚至更低。因為外勞紮鐵工最少開工24天,可得37800港元月薪,平均日薪約為1600港元,削弱本地勞工議價能力。

因應當前經濟環境和實際就業情況,工聯會促請特區政府及時檢討調整計劃,保障本地勞工合理權益。相關建議包括對失業情況嚴重、工資收入受壓的行業和工種,凍結並逐步削減輸入外勞名額;確保外勞薪酬不低於本地行業工資中位數,防止外勞計劃被濫用;加快推出大型工務工程,惠及中小型建築商,增加就業等。
(點新聞記者陳子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