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脈江蘇|港青:我最熟悉的歌就是《我的祖國》

7月10日,香港青年呂特希在南京城牆博物館內,感受南京明城牆磚文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點新聞記者陳旻攝)

【點新聞報道】「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7月11日,在江蘇參加「尋脈大運河 交匯新江蘇——香港青年與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相約大運河文化之旅」活動的香港港專學院學生呂特希表示,「我最熟悉的歌就是《我的祖國》,從小我舅舅就教我唱。」在香港長大的呂特希說,「我年少時有幸見證了香港1997年回歸祖國,初中時認識到晚清鴉片戰爭敗於英國。昨天站在南京靜海寺,如今英艦不在,但靜海寺卻還原了當年艦上的國恥一幕。」

7月10日,在南京靜海寺內,香港青年呂特希(左三)在點讚牆前為祖國點讚。(點新聞記者陳旻攝)

今年是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江蘇省海外聯誼會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等主辦「尋脈大運河 交匯新江蘇——香港青年與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相約大運河文化之旅」活動,邀請香港10餘名院校師生來江蘇近距離感受千年運河與江蘇現代文明的交融。今年33歲呂特希是香港港專學院應用教育文憑「警隊備考訓練」專業學生,6歲隨父母移居香港。

7月9日,在江蘇省海外聯誼會舉行的歡迎晚會上,香港青年呂特希現場演唱了其自幼熟悉的歌曲《我的祖國》。(點新聞記者陳旻攝)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在江蘇省海外聯誼會7月9日舉行的歡迎晚會上,呂特希現場聲情並茂地演唱了這首自幼熟悉的《我的祖國》。他說,「我一直希望造訪南京靜海寺,幸得江蘇省海外聯誼會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的相助,終於令我圓夢。」

南京城西北,長江岸邊,始建於1416年明朝永樂年間的靜海寺無聲肅立。1842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在此議定,這座明成祖朱棣為褒獎鄭和航海功績而敕建的皇家寺院,成為香港被迫割佔這一重大國恥事件的發生地、見證地。「銘記歷史上的屈辱,令我們香港青年時刻謹記中華民族要自強不息。」呂特希寫下這樣的感受。

(點新聞記者陳旻報道)

更多閱讀:

尋脈江蘇|青春相伴同心同行 港青與來華留學生相約大運河文化之旅

尋脈江蘇|「動態影像最讓人震撼!」台青:我在南京親眼看到了馬吉影片

尋脈江蘇|台青:在紅豆集團看到大陸民營企業自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尋脈江蘇|港青:我最熟悉的歌就是《我的祖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