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粵港澳民航協同發展加速 擬建「大灣區運管委」

去年粵港澳大灣區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達1.8億人次。(點新聞記者方俊明攝)

【點新聞報道】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目前已發展為全球各大灣區中規模最大的機場群,但在政府層面仍缺乏強有力的統一協調機制,在樞紐競爭力等方面也要進一步提升。近日,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組織召開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民航高質量發展會議」,來自粵港澳等20家民航企事業單位集聚,攜手構建「統籌有力、優勢互補、競合共贏」的民航協同發展新格局。會議期間簽署了多個合作項目,還提出推進「珠三角運管委」試點工作向縱深發展,逐步朝着實現建設「大灣區運管委」的目標邁進。

去年粵港兩地大灣區機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1.8億人次,貨郵吞吐量803.0萬噸,飛機起降128.4萬架次,發展空間持續拓展。不過,由於產權歸屬、利益主體、運行標準、定位分工等多方面原因,大灣區民航更多依賴於各市場主體的自發合作,同質化競爭、定位重疊、空域緊張等問題懸而未決。

灣區各大機場推進基礎設施擴建工程。圖為廣州白雲機場航站樓。(點新聞記者方俊明攝)

灣區民航促產業相通、標準與資質互認

記者留意到,本屆會議集聚了廣東、深圳、珠海機場集團,香港國際機場、澳門國際機場,南方航空、深圳航空、香港航空、大灣區航空、澳門航空等20家大灣區民航企事業單位共探灣區民航發展大計,明確提出大灣區各民航單位從軟硬件兩方面着手,為大灣區民航高質量發展築牢根基。

其中,大灣區瞄準打造世界級機場群,有序推進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等機場基礎設施擴建工程,力爭做到與旅客、貨物運輸發展需求動態匹配,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同時,完善以大灣區主要機場為核心,匯集城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水運碼頭等多種方式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大灣區機場群一小時交通圈,推進旅客聯程運輸協同發展。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民航高質量發展會議舉行。(受訪者供圖)

大灣區民航亦致力推進形成「產業相通、信息相通、標準互認、資質互認」的產業融合新格局。其中,香港航空與多家機場簽署了維修支持協議,並參加了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民航維修產業聯盟,進一步深化與粵港澳地區民航維修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澳門航空積極推進港澳與內地民航類專業資格交流機制,實現民航專業資格有序互認,推動內地與港澳民航專業人員跨境便利執業。

「協同平台」建設融合港澳民航運行機制

運行效能是民航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反映,粵港澳大灣區民航還要強化「一盤棋」意識,圍繞「大運行、大保障」,打破發展瓶頸,提升運行效能,拓展發展空間。

目前大灣區內共有7個運輸機場、12條跑道。本屆會議提出,要以「機場群」思路統籌合作發展,加快港澳機場國際要素資源優勢和內地機場資源優勢融合,推進「珠三角運管委」試點工作向縱深發展,以「珠三角運行協同平台」建設融合港澳民航運行機制,逐步朝着實現建設「大灣區運管委」的目標邁進。

記者期待,「大灣區運管委」能定位為國家層面的灣區民航統一協調與監管機構,不僅中央派員參與,還可聯合中央及地方政府、機場、航空公司等單位,統籌分配航權、航線等資源,以提升灣區機場群整體競爭力為目標,加快實現大灣區機場群協同發展。下一步還可在機場間相互參股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索,讓灣區機場群成為利益共同體;另外還可探索逐步實施一體化協同運行方案,為打造機場集群效應、航空資源共享等闖出新路,共同提升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點新聞記者 方俊明報道)

相關報道:

記者觀察|灣區「中歐班列」外拓模式多樣化 高科技產品佔比逐年增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記者觀察|粵港澳民航協同發展加速 擬建「大灣區運管委」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