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持續採取措施打壓中國高科技行業發展的背景下,內地持續大力加強在高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內地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基金三期」)於上周五(5月24日)註冊成立,註冊資本為3,440億元(人民幣,下同),規模較先前兩期為大,而且內地六大國有商業銀行全部有出資成為股東。
股權結構上,大基金三期的股東包括財政部、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深圳市鯤鵬股權投資有限公司及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等19家公司。
國有四大行各持股6.25% 合計持股25%
大基金三期主要股東中,國家財政部認繳出資額600億元,持股比例約為17.44%,為最大單一股東。內地六大國有銀行是首次躋身大基金股東,有關銀行昨相繼發公告披露擬出資事宜,預計有關資金自基金註冊成立之日起10年內實繳到位。綜合公告,工行、建行、中行及農行各自擬出資215億元,持股比例均為6.25%;交行及郵儲銀行則分別出資200億及80億元,持股比例分別是5.81%及2.33%。

翻查資料顯示,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一期股份有限公司(「大基金一期」)成立於2014年9月24日,總規模為1,387億元,重點投資積體電路芯片製造業領域,兼顧芯片設計、封裝測試、設備和材料等產業。在大基金一期投資的同時,也帶動了地方政府及社會資本對於國產半導體產業的投資。整體來說,大基金一期(包含子基金)總共帶動了5,145億元的社會資金(含股權融資、企業債券、銀行、信託及其他金融機構貸款),資金槓桿的比例達1:3.7。
其後,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基金二期」)於2019年10月22日註冊成立,註冊資本為2,041.5億元。與大基金一期主要投資芯片製造等重點產業不同,大基金二期的投資方向更加多元化,涵蓋了晶圓製造、積體電路設計工具、芯片設計、封裝測試、裝備、零部件、材料以及應用等多個領域。
AI應用需求大 中芯上望17.8元
受消息刺激,昨日在香港上市的芯片股表現良好。其中,中芯國際(0981)收報16.48港元,升7.43%;華虹半導體(1347)收報19.82港元,大升11.47%。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理事連敬涵表示,市場預期大基金三期將加大對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投資力度,刺激相關股份明顯上升。中芯國際(00981)生產的芯片廣泛應用於汽車、智能手機、電腦、物聯網技術等領域。受益於內地應用需求的恢復,第一季度業績超出市場預期。由於需求強勁,集團預計第二季度收入將按季增長5%至7%。
中芯目前在中國市佔率最高,據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按第一季收入計,中芯在全球市場份額升至6%,為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企業,僅次於台積電(62%)及三星電子(13%)。半導體業在第一季已有需求復甦跡象,原因是經過幾季的去庫存,渠道庫存已經正常化,這主要由於人工智能(AI)的強勁需求和消費電子終端產品需求的復甦,成為2024年晶圓代工行業的主要增長動力。
連敬涵指出,股價方面,中芯自去年11月高見25.2元後,今年兩次跌至14元水平,出現雙底後開始反彈,昨日在國家大基金三期成立,支持半導體行業重大利好消息刺激下,加上行業有改善,預期未來仍有上升空間。可於16.2元買入,目標價17.8元,跌破15.3元止蝕。
(來源:香港文匯報 記者:岑健樂)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