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俊獅
上次文章《日圓低水與現代「賣豬仔」》提到,西方主流經濟學教科書其中一個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策建議就是:發展中國家如果經濟不好,就要貨幣貶值,刺激出口。而由於出口大增,企業方面便需要增加投資,也需要聘請更多工人,因此就業率也會上升,整個國家的收入也比以前更上一層樓。
但筆者已經用日本及斯里蘭卡的實際情況作為例子,向各位讀者證明這些眾所周知的理論背後,居然都是錯誤!
我經常問學生的問題便是:「如果現實和西方教科書不同,那麼到底是現實錯?還是教科書錯?」
答案當然是:「西方教科書錯。」
今次我們看一下西方教科書又為什麼錯?錯在哪裏?
準備好的話,我現在為你揭開第三眼看到的真相。
要明白一個國家是有很多不同行業的,但為了方便解釋,我們就按企業的產品出口性質來分類。可以依次分為三個行業:第一個是出口行業,第二個是入口行業,第三個是不出不入的其他行業。
在貨幣貶值時,出口行業所得到的好處,就是教科書上大家耳熟能詳的東西,即因為貨幣貶值,出口產品折算成外幣時便宜了很多,所以多了外國人買自己國家的產品。因此,出口行業的老闆便會増加投資,製造出口的產品時也會需要更多工人,所以多了人上班,而因為出口公司會爭奪工人,因此也會提升工人薪資。結果就是出口行業的人均收入增加,整個出口行業也得到發展。以上就是教科書的觀點。
另一邊廂,教科書沒有提及的入口業,在貨幣貶值時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舉一個例子,假如我是從日本購買產品來港售賣的香港入口商。按2023年底港元與日圓的匯率,一件18,000日圓的日本產品兌換成港幣大約是1,000港元。所以我的產品入口價就是1,000港元,當我向日本出口商購入產品後,如果我以1,500港元賣給其他香港的公司,我就可以賺500港元。假設現在港元對日圓貶值,那麼我想向日本出口商買18,000日圓的產品,1,000港元便不足夠了,而我需要用更多的港元才可能換到同樣的18,000日圓。假設現在要1,200港元才能兌換18,000日圓,所以我的產品入口價便增加到1,200港元。如果我不提高價格,利潤空間便收窄了許多。但若我提高價格,買的人便少了。所以貨幣貶值對入口商來說,一定是不好的。倘港幣一直貶值下去,甚至用1,500港元也買不到同樣的東西時,那麼我這日本入口事業也得關門大吉。
因此如果站在入口商的立場,貨幣貶值其實屬於一個不利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其實貨幣貶值也可能會影響到出口業的發展。
即教科書所說的「貨幣貶值對出口業有好處」,這個也不是絕對正確的。
就以日本來說,由於該國缺乏天然資源,所以大部分資源及原材料都是需要從外地入口,然後對這些原材料加工才能製成產品。
大家知道利潤的方程式是產品售價減成本,由於原材料佔成本的一大部分,所以如果日圓貶值,那麼日本廠家便需要用更多的日圓去購買外國材料,所以製作產品時的成本便會大增。因此一個出口企業,能否在貨幣貶值時獲利,其實並非教科書說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考慮入口原材料的成本上升。因此對一些嚴重依賴進口原材料的國家來說,貨幣貶值未必是好事。
再舉一個例子,一個日本廠商製造的產品需要用外國原材料來製造。這個產品售價為一萬日圓,按照匯率賣給一個美國人就會得70美元。而這個售價為一萬日圓的產品,拆分為三部分,假設其中3,000日圓是入口材料費,3,000日圓是工人工資,總成本合共是6,000日圓,餘下4,000日圓是利潤。假設日本貨幣貶值一半,那麼3,000日圓的入口材料費便會漲至6,000日圓。加上3,000日圓的工資,總成本便由6,000日圓急升至9,000日圓。如果貨品沒有提高價格,每件產品的利潤便會驟降至1,000日圓;但同一時間,由於日圓貶值,他賣給美國人的產品現在只值35美元。當然價格便宜了,美國人有可能買更多產品。而由於每個產品現在只能賺1,000日圓,如果美國人現在購買多四倍,即向他購買多三個產品,總共四個產品,他才可以得到和以前一樣的4,000日圓的盈利。而如果美國人的購買量沒有增加四倍,那麼這個日本廠商的總盈利還少過以前啊。
所以如果出口廠家是大量依賴進口原材料的話,產品賣多了也不一定能抵銷入口原材料的成本開支。而出口商到底能否比以前賺更多,則視乎貨幣貶值後產品的銷售量增加能否抵銷成本上漲的影響。
通過以上的簡單例子,大家應可了解到:貨幣貶值對入口會有不良影響,但對出口也不一定有利。那麼其他沒有牽涉到出口及入口的行業又如何呢?
由於篇幅關係,下次再續。
(作者為香港恒生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暨經濟學課程主任)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