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中美元首會晤 這些看點值得關注

當地時間11月14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美國舊金山。(新華社)

【點新聞報道】據新華社消息,當地時間14日14時35分許,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美國舊金山,將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同時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重返巴厘島」「通往舊金山」,這是習近平時隔6年再度到訪美國,也是兩國元首時隔一年再次面對面會晤。據知,兩國元首將就事關中美關係的戰略性、全局性、方向性問題,以及事關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問題深入溝通。有專家表示,此次中美元首會晤最大的成果,是向後疫情時代的世界傳遞出「穩定」的預期。此次中美元首會晤有哪些看點?《環球時報》採訪了兩國多名學者,梳理了中美元首會晤的幾大看點。

會晤前,中美開啟「密集接觸模式」

毫無疑問,在今年的APEC會議期間,中美兩個大國在舊金山的互動牽動着全世界輿論的目光。「此次中美領導人會晤被視為當前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外交事件之一。」香港《南華早報》這樣評論稱,「其結果將影響到雙方的關係和未來的合作。」

在拜登政府任期內中美兩國領導人第二次面對面會晤前夕,中美兩國高層互動頻繁,被認為傳遞出兩國關係有一定緩和的積極信號。據兩國媒體報道,1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啟程前往舊金山,對美國進行訪問,並與美國財長耶倫舉行兩天會談,這是中美兩國經濟領域高級官員在四個多月裏的第二次會談。除此之外,中美之間近期也在氣候變化、海洋事務、外交政策、乃至軍控領域展開一系列工作磋商。

「密集接觸模式」——新加坡《聯合早報》用這個詞語來形容自10月底開始的一系列中美工作磋商。該報道認為,雙方在短期內如此高的互動頻次,是近年來沒有過的,或旨在為在舊金山舉行的兩國元首會晤鋪路。

「近期的一系列磋商與互動讓我們看到了積極的信號。」克里斯多夫紐波特大學助理教授孫太一表示,對美國而言,和中國在多個領域重啟磋商正變得越來越緊迫,尤其在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同時爆發的背景下,拜登政府有了更多同中國展開溝通和保持關係穩定的必要性和政策調整空間——在自身內部問題重重的情況下,美國很難同時應對俄烏、中東、亞太三場危機。

當地時間11月14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美國舊金山。這是機場外的歡迎場面。(新華社)

他表示,中美在多領域恢復對話對兩國關係的穩定乃至全球大環境的結構性穩定都有一定幫助,「上述一系列磋商互動既是形勢所迫,也符合雙方的實際利益。」

「對於美國和整個世界來說,認識到中國在決定兩國關係和全球穩定走向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努力尋求一個可行的、即使不是完全理想的框架至關重要。」CNBC認為,舊金山會晤可能是穩定中美關係的「最後機會」,因為2024年美國大選等政治議程將使雙邊關係面對更多潛在的不確定性。

位於華盛頓的智庫中美研究所的高級政策專家蘇拉布·古普塔表示,可以預見的是,2024年將是美國「國內政治動盪不安的一年」,共和黨與民主黨都可能為了選舉利益對中國大加撻伐,兩國關係面臨的負面風險遠大於正面收益。重啟和深化溝通渠道,或可在2024年發揮「調解、緩衝」的作用,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政治動盪。

向後疫情時代的世界傳遞出「穩定」的預期

中美元首會晤將談什麼?預計將取得哪些成果?據中方此前發布的消息稿,兩國元首將就事關中美關係的戰略性、全局性、方向性問題,以及事關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問題深入溝通。

另據《華爾街日報》援引拜登政府高層官員的話稱,舊金山中美元首會晤的議程上或將包括「加沙、台灣和俄羅斯問題」,此外,雙方旨在通過此次會晤管控兩國的競爭關係。該報道稱,中國要求美方在會晤中承諾反對「台獨」。

「中美關注的議題存在一定『溫差』。」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表示,從雙方釋放的信息可以看出,中方更關注原則性的問題和美國在重大問題上的承諾,比如美方重申「四不一無意」和反對「台獨」,而美國則更關心芬太尼、國債等具體議題,並有較大可能談及烏克蘭和巴以問題。

孫太一分析認為,對於這次元首會晤,美方的訴求是維持穩定的溝通渠道,鞏固已有機制,並在氣候變化和芬太尼等議題上尋求突破,而中方或將尋求在APEC這一以經貿為主要議題的國際舞台上向世界展示中國依舊是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經商目的地,並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為全球發展開闢新空間。

「舊金山會晤將向外界釋放出積極的信號,即兩個競爭中的超級大國依然能穩住雙邊關係,有效管控分歧,以及保持溝通渠道。」他表示。

對於此次舊金山會晤可能取得的成果,接受採訪的學者普遍抱以「謹慎樂觀」的態度,並認為雙方有機會在應對氣候變化、人文交流等領域達成一定共識。古普塔分析認為,中美兩國有望在舊金山達成一些「小的、具體切實的」成果,其中包括就啟動人工智能高級別對話達成共識,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舉行前就氣候變化政策的協調發布公告等,甚至不排除兩國能重啟軍事對話渠道。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刁大明則表示,此次中美元首會晤最大的成果,是向後疫情時代的世界傳遞出「穩定」的預期。當前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地緣衝突此起彼伏,兩國領導人在這一背景下實現會晤,為中美關係的發展指明方向,這將為世界的繁榮和發展注入「正能量」。

會晤後,中美關係或迎來「短暫的穩定期」?

不過,外界對中美關係在舊金山會晤後得到實質性改善並未抱以過高期待。據《華爾街日報》稱,中美兩國政府都對此次會晤「設定了較為謹慎的期待」。

「兩國或將在一些『最低共同點』上達成某種共識。」《南華早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美國不想看到雙邊關係進一步惡化,但也並沒有在向促成雙方關係發生實質性改善的方向努力,「儘管中美在全球問題上仍然有許多共同利益,但實現實質性進展的機會很小,大多數可能最多只是基於原則的共識……不過,中美關係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更強調合作。」

然而,這個「穩定期」究竟能有多長,輿論普遍並不樂觀。有學者認為,隨着美國明年1月進入「選舉季」,風險將再度上升。

「真正的問題出在美國一端。」古普塔認為,「拜登政府過於膽小了」,它不敢克服國內政治輿論的障礙,擴大同中國的外交接觸。他舉例稱,如果不是華盛頓2月份擊落中國的無人飛艇,10月底11月初發生的密集工作討論本應更早發生,因為這些原本就是兩國在巴厘島會晤中達成的共識。

這名美國智庫學者表示,舊金山會晤可以成為一扇「機會之窗」——如果民主黨在明年的美國大選中獲勝,那麼「巴厘島共識」和兩國在舊金山會晤中取得的成果,將可能在2020年代中期為北京和華盛頓提供一個「有用的起點」。但是,如果共和黨贏得了2024年的大選,則一切都可能「化為泡影」。

「一個不幸的事實是,華盛頓對中國的經濟崛起感到不安,甚至認為是一種直接的威脅。在這種氛圍下,我擔心與『脫鈎』相關的『院子』會不斷擴大。」古普塔說。

據媒體公開報道,就在舊金山會晤舉行前不久,美國參眾兩院議員上周提出所謂的「香港製裁法案」,要求政府「制裁」香港49名法官、檢察官及官員。這凸顯美國內部對於中美關係的態度分裂,以及白宮的外交政策在國內深受掣肘。

「我希望這次會晤能讓兩國對彼此關係有更為現實的認識:美國無法完全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脫鈎』,否則將會對自身和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損害;在安全領域,部分『脫鈎』或『去風險』可能會繼續,但代價高昂;而在相互依存的生態等領域,『脫鈎』更加不可能,沒有一個國家能單獨解決氣候變化、大流行威脅或其他跨國問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肯尼迪政府學院榮休院長約瑟夫·奈表示,「我希望領導人們能認識到這一現實。」

(點新聞綜合環球時報報道)

相關閱讀:

習近平時隔六年再度訪美 時隔一年再晤拜登

(有片)習近平主席抵達美國舊金山 受到熱烈歡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中美元首會晤 這些看點值得關注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