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習近平時隔六年再度訪美 時隔一年再晤拜登

在美國舊金山,2023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國際媒體中心已向註冊記者開放。12日,媒體記者和工作人員在國際媒體中心內工作。(新華社)

大公報綜合新華社、中新社、環球時報報道:11月14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離開北京,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赴美國舊金山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同時應邀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美國當地時間14日14時35分許,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美國舊金山。陪同習近平出訪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辦公廳主任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部長王毅等。

「重返巴厘島」「通往舊金山」,這是習近平時隔6年再度到訪美國,也是兩國元首時隔一年再次面對面會晤。據知,兩國元首將就事關中美關係的戰略性、全局性、方向性問題,以及事關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問題深入溝通。有專家表示,此次中美元首會晤最大的成果,是向後疫情時代的世界傳遞出「穩定」的預期。

中美關係的晴雨冷暖,一頭連着兩國17億人民的福祉,一頭連着世界的未來,世界關注中美如何相處;扎根亞太、建設亞太、造福亞太,中國將如何進一步促進亞太合作、以中國貢獻推動亞太發展,習近平此次行程全球矚目。

兩國歷經曲折 重返巴厘島是前提

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元首外交是中美關係的「指南針」和「定盤星」。外界期待,元首會晤引領中美關係盡快回歸正軌,持續推進雙方互利合作,造福兩國和世界。2021年2月以來,習近平多次同拜登通電話、會晤,着力引領中美關係沿着正確軌道向前發展。特別是去年11月,兩國元首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會晤,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對中美關係產生重要深遠影響。但今年以來,無人飛艇事件、蔡英文「過境」竄美以及美方損害中方利益的錯誤言行,都嚴重偏離兩國元首確定的軌道。專家指出,中美關係歷經曲折,教訓需要汲取。只有重返巴厘島,才能通往舊金山,重返巴厘島是基礎、是前提。

在巴厘島會晤中,習近平強調,「當前形勢下,中美兩國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多了」。對此,中國外交學院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蘇浩分析稱,中美兩國經濟深度融合,雙方可以開展的合作能列出長長的單子,例如全球經濟疫後復甦、應對氣候變化、解決地區熱點問題等,都離不開中美協調合作。近段時間以來,中美雙方落實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共識,正向互動趨勢不斷增強,政府高層互動增加,啟動一系列對話機制,激活地方、民間、人文等多領域交流合作,雙邊關係出現止跌企穩的勢頭。

共迎全球挑戰 中美肩重責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認為,元首外交對兩國關係發展發揮着不可替代的戰略引領作用。兩國元首的直接溝通交流對於推動雙邊關係止跌回穩,明確中美關係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做對的事,任何時機都是好時機。」如今,中美關係再次來到關鍵當口,兩國元首時隔一年再次面對面會晤。蘇浩指出,本次會晤對推動中美關係真正穩下來、好起來具有重要意義,對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世界和平發展亦具有重要意義。蘇曉暉表示,中美作為兩個大國,肩負特殊責任,雙方「重返巴厘島、通往舊金山」,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和國際社會普遍期待。

兩國多名學者表示,在2024年美國大選可能為中美關係帶來更多風險和動盪的背景下,舊金山會晤將成為一扇「機會之窗」,向外界釋放出「穩定」的積極信號。分析認為,兩國有望在此次會晤後宣布一系列「小但切實的成果」,此外,雙方有望進一步重啟溝通渠道,在未來發揮「調解、緩衝」中美關係的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刁大明表示,此次中美元首會晤最大的成果,是向後疫情時代的世界傳遞出「穩定」的預期。當前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地緣衝突此起彼伏,兩國領導人在這一背景下實現會晤,為中美關係的發展指明方向,這將為世界的繁榮和發展注入「正能量」。

中美元首會晤三大看點

中美開啟「密集接觸模式」

•在拜登政府任期內中美兩國領導人第二次面對面會晤前夕,中美兩國高層互動頻繁,被認為傳遞出兩國關係有一定緩和的積極信號。11月8日,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啟程前往舊金山,對美國進行訪問,並與美國財長耶倫舉行兩天會談,這是中美兩國經濟領域高級官員在四個多月裏的第二次會談。除此之外,中美之間近期也在氣候變化、海洋事務、外交政策、乃至軍控領域展開一系列工作磋商。

為世界發展注入「正能量」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刁大明表示,此次中美元首會晤最大的成果,是向後疫情時代的世界傳遞出「穩定」的預期。當前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地緣衝突此起彼伏,兩國領導人在這一背景下實現會晤,為中美關係的發展指明方向,這將為世界的繁榮和發展注入「正能量」。

中美關係止跌回穩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肯尼迪政府學院榮休院長約瑟夫·奈表示,希望這次會晤能讓兩國對彼此關係有更為現實的認識:美國無法完全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脫鈎」,否則將會對自身和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損害;在安全領域,部分「脫鈎」或「去風險」可能會繼續,但代價高昂;而在相互依存的生態等領域,「脫鈎」更加不可能,沒有一個國家能單獨解決氣候變化、大流行威脅或其他跨國問題。

北京觀察|鍛造有韌性的中美關係

文/馬浩亮

從10月底王毅外長訪美提出「重返巴厘島,面向舊金山」,到本月初各大央媒密集發聲「重返巴厘島,通往舊金山」,如今隨着習近平主席赴美,中美關係正式進入舊金山時間。上周,美國財長耶倫在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面時表態,兩國應建立「有韌性的開放溝通渠道」。這句話代表了美方有識之士的眼光,亦符合中方的一貫主張。實際上,推進中美關係止跌、企穩、回升,重回穩定、健康發展軌道,關鍵就在於韌性。

近些年,在中國的內政外交等各方面,韌性都是一個熱詞。國內,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迴旋餘地大、騰挪空間廣;對外,中國正式提出「推動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韌性的全球發展」的理念倡議。對於發展中美關係而言,這是底氣,也是方向。習近平主席此番赴美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從戰略維度對雙邊關係進行頂層設計,尋求與擴大共識,將對各層級對話形成統馭引領,進一步鍛造韌性。

據美企透露,中國本月上旬從美國採購了三百萬噸大豆。此舉展示了改善雙邊關係的誠意。「豆爭」曾是中美貿易戰的主戰場之一。幾年來,作為全球頭號大豆消費國,中國多管齊下錘煉大豆供應鏈韌性,包括擴大產能(去年國內大豆產量創歷史新高)、促進大豆深加工和消費、開拓新興豆源市場、推動進口來源多元化。這從一個側面折射了中國無懼打壓遏制的「韌性」成色。

中美關係要有韌性,關鍵有二:一是有寬度和容量,二是有靈活性和耐力。就前者而言,雙方應盡力擴展對話溝通管道。過去十多天,中美外交政策磋商、海洋事務磋商、軍控與防擴散磋商相繼舉行;此前,中美經濟工作組、金融工作組對話也已啟動。多管其下的溝通交流,能夠為中美關係提供更多支撐,增強抗壓能力。

就後者而言,以機制化對話來增強中美關係的韌性,就是要擴展務實彈性空間,盡快探索建立可高效反饋的危機處置機制,來修復脆弱性,避免動輒針鋒相對、劍拔弩張,避免板結凝滯、緊繃斷裂。很重要的一點是,美方要切實放下偏見,以理性取代任性,尊重中方的合理訴求和發展權益。

(來源:大公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習近平時隔六年再度訪美 時隔一年再晤拜登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