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山野論道|在港中資券商業務出路探索(三)

 

文/導祖

 

上期我們談到,在港中資券商業務模式的最高境界,是依託資金、技術、人才三要素的優勢,通過規模品牌和關係取得跨境資金流動的資格(如收益互換、QDII等),通過多產品、多方向、多國別的產品和服務手段吸引客戶,建立粘性。在此基礎上,還是通過人才的關係和經驗,取得適合海外資金需求的大型融資項目。至於出海競爭海外資金供給方,在依靠資格和關係取得穩定豐厚的收入下,主管機關應會鼓勵這些大型券商首先布局,即使前方困難重重。

那麼沒有這種頂級關係的券商如何求存呢?當然,聯合起來共同向境內監管機構發聲,爭取資格是一個選擇,但是目前看作用不大,畢竟站在監管機構的視角,大型券商無論在資產負債表和風控上都更有優勢,也便於監管。那有沒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內部架構搭建類收益互換的形式呢?只要在合規合法的範圍內,相信仍然對海外業務有堅持的券商會集思廣益,銀行系的券商在這方面更有優勢。除此之外,大家就要在商業定律的下一個層級範疇,產品和服務動腦筋了。

傳統的融資基礎形式就是股權和債權,其他如股債結合的產品(如CB可換股債券等)都是在基礎形式上的衍生,而金融創新的本質就是槓桿化。在股和債的交易市場,又可以衍生出多種產品,如ETF、指數期貨、期權等。以其他品種為交易標的的市場主要以期貨形式進行交易,包括金屬期貨(如黃金)、農產品期貨、匯率期貨等,前不久又推出了比特幣期貨。在這麼多產品種類中,又可以按照國別、交易方向(多空)進行再細分。二級市場上的玩家,藉助這些交易通道產品,演化出純多頭、套利、對沖、量化博弈等多種策略。除了比特幣期貨,其他各項產品在市場上已存續了相當一段時間,相信不少中資券商對其多有認識並曾着力拓展,但着眼點多數在提供通道經紀角色,唯有國泰君安國際以過往的豐厚盈利為基礎,投放資源招攬人才,成功拓展做市商業務,扮演莊家角色。這無疑有助於其他券商開拓思路,譬如,近期開放人民幣交易港股雙櫃枱證券和雙櫃枱莊家名單,又見中銀、中金、中信里昂和國泰君安國際,可為其他有能力中資券商效仿。

近期香港證監會因應香港現狀和新的歷史階段,鬆綁虛擬貨幣的交易,允許發牌成立虛擬貨幣交易所,對困境中的香港券商提供了新的產品選擇。近期導祖已收到不少朋友諮詢,表示了強烈興趣,而導祖反請教相關業內朋友,知悉成立交易平台投入不菲,當以十億計,因此這又是一個誰資本大誰主導的遊戲。筆者前期曾經發表文章(從貨幣起源論「去美元化」前因後續),認為香港發展虛擬貨幣市場一定是結合「去美元化」、人民幣國際化和數字人民幣的大背景,建議有關券商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爭取在這個大類資產上把握先機,布局彎道超車。

至於一些同行提出的財富管理化思路,筆者認為均屬於服務(即服務生態內實體,包括投研、交易、託管結算等各項服務)範疇的歸口或優化,供港資券商生存參考尚可,但如果實力更雄厚的中資券商循此發展,則難以突圍。

總結中資券商在香港的發展,會發現有些公司的國際業務發展與其內地總部的市場地位並不匹配,這是什麼原因呢?或者換一種問法,為什麼中金、中信里昂、華泰、國泰君安國際會取得比較突出的成績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管理層的長期穩定,從而在業務布局上着眼長期利益而不是短期績效,這樣才肯投放資源到會帶來長遠利益的基礎建設,而不是追求當年收益當年分紅。在這樣的人員長期穩定和追求長期利益心理下,也才有各部門的協同配合,否則大家都着眼短期利益,是不會放棄自己收益為公司長期發展做出犧牲的。當然,這種人員的長期穩定,並不是養懶漢,而是獎優汰劣,只要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奮鬥,就是自己人。突破了「自己人」的執念和局限,才能減少內耗,實現公司的長期穩定發展。

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是考驗領頭人的戰略眼光和執行能力。筆者和諸多中資券商的領頭人有較深入的交流,不少領導的才華和人格魅力是令人折服的,同時也深感每位領頭人的思路風格受到其過往成長經驗背景的影響。同時,總部文化也深刻影響着國際公司的行事風格,整體而言,以北京、上海、江浙兩省等發達地區為總部的中資券商業務表現比較突出。有些經濟發達地區的國際業務沒有發展起來,也是教訓。

相關閱讀:

山野論道|在港中資券商業務出路探索(一)

山野論道|在港中資券商業務出路探索(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山野論道|在港中資券商業務出路探索(三)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