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煒光
清朝龔自珍說過:「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其深刻的教訓,港人在2019年時,感受甚深。香港自回歸以來,由於有「教協」這座大山令教育改革寸步難行。2012年時更有中學生組織上竄下跳,污衊國民教育,令2012-2019這7年間的香港中、小學生沒法受到正確的教育,沒法培養正確的國家民族觀。2019年,黑暴全面攻擊任何象徵我國的事物,國旗多番受到侮辱,令人髮指。連來自廣東江門,分店遍布全國的「喜茶」,其在太古城的分店,也不能倖免。
正確的歷史教育對年輕人如何看待國家,至關重要。故筆者今次在台灣也特意去了重慶南路的書店翻閱高中生的教科書。筆者買了由8位來自台灣各地的高中老師合編的《高中歷史複習周記》,這可以說是台灣高中生學習歷史的「鷄精書」。另一本則是《歷史考科歷屆試題總覽》,收錄了過去5年歷屆試題。這兩本書都是根據2019年台灣的課綱而修訂的,台灣稱之為108課綱,因為台灣習慣的紀年,是以1911年為起點的。而《歷史考科歷屆試題總覽》內也寫着:必修科目「歷史」(普高部分),可見歷史是必修科。
筆者當年唸中學也很喜歡以歷屆試題(past papers)作「實戰」練習,這也是筆者最後成功考入香港大學的原因之一。筆者隨手翻到109學年度試題(即2020年)的第1部分:選擇題第16題,有下面字句:
1661年鄭成功攻打台灣,有記載提到:當時,有的原住民歡迎鄭成功,甚至追隨漢人對荷蘭人作戰……
讀者一定能看到問題所在。「攻打台灣」?筆者小時候學到的是「收復台灣」。其出發點是:台灣是中國的地方,只是因為明末清初巨變,荷蘭人乘機竊據,故鄭成功以中國人身份光復台灣這我國寶島。但在今天台灣的公開試試題內,鄭成功卻是「攻打」。
另一個問題是:原住民VS.漢人。鄭成功及其麾下軍隊是漢人,而台灣則是原住民的。這種「你我」之分,令考生有不同的身份認同。這和我們國家一貫強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迥異。這是否屬於「去中國化」,讀者自有公論。
至於上述歷史「鷄精書」,在第1部分:導論、多元族群社會的組成。這部分講述台灣族群形成,起迄年份是1627年至2018年。筆者相信這是根據台灣當局課綱而來,即教導台灣高中生,台灣只有400年歷史。
在該書第4部分:國家與社會,筆者終於見到中國的內容,起迄點是秦漢至清朝。然而同一跨頁內,中國是與日本、韓國和越南並列的。
該「鷄精書」第11部分是模擬試題,第14題選擇題,考的是「中國(歷代)對外貿易的重心主要呈現何種轉移現象」,答案有A 、B、 C、 D,是四幅中國地圖,這是雄鷄狀的中國地圖,即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圖下端有海南島,但獨缺了台灣。
從上述的歷屆試題和「鷄精書」看,台灣課綱向高中學生灌輸「本土、去中國化、把中國歷史當外國史、台灣歷史僅4百年」等等觀念。在這樣的氛圍下,台灣的年輕考生會如何看待「自己是中國人一份子」、「台灣和大陸歷史的連繫」等議題?台灣年輕人又會如何看待我國統一大業?如何看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筆者愚魯,還望讀者賜教!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