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台灣紀行(3)——看「疫起」想起「中國醫生」

文/馮煒光

在台灣第三天(4月16日),筆者大清早起來,寫完遊記便到了觀山濱海公園蹓躂。在春日和熙的陽光下看到台灣同胞享受周日假期,有在「麥帥一橋」底下練習滑板的女孩、也有不少人騎單車經過。內地的共享單車有美團,台北則有Youbike。筆者詢問了一位正準備使用Youbike的年輕人,他着筆者先下載Youbike 2.0 APPs後,便可使用共享單車。由於筆者約了朋友去台北晶華酒店(Regent Hotel)吃自助餐,故擬在周一(4月17日)才嘗試在台北騎單車。中午時分筆者如約來到晶華酒店栢麗廳,發現餐廳門口人龍頗長。朋友告訴筆者,這家酒店的自助餐在台北很有名,故縱使訂了位,也要排隊拿枱號。朋友說這餐廳的三文魚生很有名,着筆者多吃一點。

周日早上,麥帥一橋下的騎單車台灣同胞,遠處為麥帥二橋,旁為基隆河。(作者供圖)
台北晶華酒店的魚生,甚受歡迎。(作者供圖)

由中午11:30開動,吃到下午2時結束,大快朵頤後,筆者去付賬,兩人自助餐盛惠新台幣 3916元,大約相當於港幣980元。筆者和朋友離開時,又見到餐廳門口的人龍。朋友說晶華酒店的下午茶也是很有名的,故有大批民眾在輪候。

台北晶華酒店栢麗廳門口的人龍。(作者供圖)

上一篇遊記,筆者提過松煙文化園區內的誠品有電影院,甚至酒店。朋友說適逢周日,提議去該電影院看一齣叫《疫起》的電影。電影講述20年前的2003年「沙士」在台灣剛出現時的往事。電影中的「北台聯合醫院」有A、B兩楝,由於當時大家對「沙士」缺乏認識,故在疫情爆發前,醫護也沒有做足防護。病毒悄悄入侵這家醫院並出現爆發。台北市政府立馬圍封該醫院。院方也把「中招」的病人安排到B楝。A、B兩楝在高層處有一條天橋相連,兩楝門口處都有閘門,當醫護由A楝過去B楝時,仿如上戰場一樣悲壯。

台北松菸文化園區誠品電影院看台灣《疫起》,想起內地的《中國醫生》。(作者供圖)

當年也有新聞提到被忽然圍封的台北某醫院內有醫護在窗戶掛出標語要求離開、也有醫護人員逃逸被傳媒拍到。朋友更說當年甚至有醫護人員罷工,拒絕照料「中招」病人。電影中也重現了這些景象。電影也講到經過數天隔離後,A楝內有部分醫護獲准撤離回家。然而一位在B楝的「中招」孕婦,因為胸肺有病,需要在產房接生時,也一併作外科手術;但B棟的胸肺科醫生卻因「中招」而被隔離,無法進行手術。人命關天,在A楝內懂胸肺外科手術的醫生卻推三阻四,不想到「疫區」的B棟做手術。電影中男主角本來即將獲准撤離,但為了救人,故主動把撤離名額讓了給其他醫護。個人的勇氣和承擔,值得稱許,但若有組織來動員和安排,眾志成城去抗疫的話,效果會事半功倍。

筆者看到「推三阻四」這一幕時,想到內地電影《中國醫生》。該電影講的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和《疫起》的沙士不同。但兩種病毒同樣致命,兩岸的醫護人員也是人,感到害怕是人之常情。然而《中國醫生》內卻有一幕是由張涵予飾演的院方高層和一眾醫護人員開會,商討如何分配人手和病毒搏鬥。張涵予很有氣勢地問台下一眾醫護:「誰是黨員,請舉手﹗」,接着說「共產黨員先上﹗」筆者一面看《疫起》,一面想到《中國醫生》這一幕。香港因為歴史原因,不可能有一位張涵予這樣的醫院高層去動員「黨員醫護」先上,以便鼓動其他非黨員醫護人員的士氣。

台灣的文青氣息,令人陶醉。但台灣和香港都是資本主義社會,較強調個人權利;內地是社會主義社會,較強調「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過去三年和病毒搏鬥中,兩種制度的孰優孰劣,何種制度較能保障生命,減少死亡,彰彰明甚。

筆者在來台灣前,大衛Sir提醒筆者我們在香港是講「內地」與香港;在台灣則習慣講「大陸」與台灣。同樣是指我國境內,但用詞不同。然而在4月16日當晚,那位在商會工作的藍營朋友邀約筆者去喝啤酒。酒過三巡,該位朋友提到台灣也越來越用「內地」一詞。他認為用「內地」,其意涵是「台灣是大陸的延伸,有主從之意」;但之前用「大陸」和台灣則有「你我之分」,甚至隱隱然有「分庭抗禮」之意。他提醒筆者台灣今天甚至連綠營名嘴也改了用「內地」來形容我國境內,是內地文化強勢的體現。他認為對日後民心支持統一,會有幫助。是耶非耶,筆者在台灣這段期間,會多看電視時評節目,感受一下。

相關閱讀:

萬里馮論政|台灣紀行(1)——入境人龍

萬里馮論政|台灣紀行(2)——文化氣息與自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台灣紀行(3)——看「疫起」想起「中國醫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