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港商「散管」下的越南企業:印刷廠房平地起 技術迭代正發生|絲路盛放洋紫荊之二

「鈴——」下午5點,放工的鈴聲一響,冠翎集團越南車間裏人頭攢動。工人們停下手頭的工作、整理物品、關燈鎖門。有人到廠區公共車棚取走自己的電動車,有人三五結伴從廠房正門離開。

暮色四合,機器停止運轉,工人漸次散去。一天的工作結束,新的繁忙來臨前,這裏短暫地安靜下來。

這裏是距越南胡志明市龍安省郊外80餘公里的龍厚工業園,冠翎集團越南工廠的所在地。2015年,冠翎集團董事長葉長春帶着在中國內地、新加坡發展的成功經驗,開始籌劃在此地投資建廠,從事貼紙、標籤、工商業用條碼印刷業務。

2017年11月,冠翎集團越南工廠正式開張試業。從一層鐵皮房,到如今三層高的混凝土廠房;從幾十人艱苦創業,到在當地培養出一支完善的技術、生產和銷售隊伍,香港商人葉長春如何在短短幾年裏完成從落地越南到迅速壯大的過程?又是怎樣的管理理念,讓本地員工選擇並留在這家香港企業?點新聞採訪團隊來到越南一探究竟。

【點擊觀看視頻】

冠翎集團越南工廠位於胡志明市龍安省。(點新聞記者任青 攝)

不只是傳統印刷

越南2022年的人口約9817萬,勞動力數量充足,成本低廉。在近年來產業轉移的大趨勢下,越南自然而然地承接了各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轉移。然而,冠翎的標籤印刷業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在冠翎越南工廠內,記者見到的,並非成排飛速運轉的機器,和環環相扣的流水線作業。廠裏工人的數量並不多,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操作和監控各類印刷儀器,監督生產流程。

冠翎集團董事長葉長春告訴我們,公司目前主營的業務是基於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縮寫RFID)的掛牌和標籤印刷。「我們會在生產的掛牌或標籤內裝入一個晶片,幫客戶寫入一些數據,以追蹤物流動態,掌握出貨量、回貨量等數據,為客戶解決倉儲問題。」葉長春稱,冠翎為客戶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務」。

事實上,2015年在越南買地並籌劃建廠之前,冠翎集團已在中國內地、新加坡投資建廠,都取得不錯的發展。葉長春更將冠翎在新加坡的成功,看作公司衝向海外市場的「試金石」。

至於緣何瞄準越南,還將工廠建在與胡志明市有一定距離、招工競爭激烈的龍厚工業園,葉長春坦言,這裏有很多廠,無論製衣廠、鞋廠、玩具廠,都可以是冠翎的目標客戶,「我們在越南開那間廠,就是想做回那裏的生意。歸根到底是中國贏越南也贏,大家有一個互補在這裏。」

而在同一時間,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的概念,其中最打動葉長春、也是最簡單的一點,就是讓我們國家的產品走出去,將別人的、我們沒有的產品引入回來,類似於「以物易物」的概念。葉長春覺得,自己也可以去「一帶一路」上試一試。

2017年11月,冠翎集團越南工廠正式開張試業。(點新聞記者Sum攝)

中越「雙贏」的格局

所謂「中國贏越南也贏」,如果說中國的「贏」體現在冠翎集團得以近水樓台地接觸到自己的目標客戶。那麼越南的「贏」,則體現在技術迭代上。

冠翎集團所使用的RFID吊牌印刷技術,在中國內地已經日臻成熟,但即使在2022年,越南能做RFID的公司還非常少,更不必言冠翎初來越南的時候。為了將這一新技術帶到冠翎越南工廠,公司在建廠之初幾乎每幾個月就安排有經驗的內地、香港同事飛到越南,對當地的普通員工進行培訓。

當時,前來開展培訓的中國技術人員不懂越南語,而技術培訓對溝通準確性的要求又更高。負責柔版印刷的主管黃玉達介紹,起初為了在最大程度上高效率,降低溝通成本,公司為技術部門配備了翻譯,還僱傭了一批會講中文的當地華人。當時,技術人員會先將技術重點教給會講中文的越南人,再由他們傳授給越南人。據黃玉達估算,從他2018年被派到越南至今,通過這樣的方式,公司已經培養了五六十名成熟的本地員工。

越南本地員工Nguyen Van ca如今是冠翎越南工廠的印刷後工序主管。(點新聞記者任青 攝)

Nguyen Van ca就是在冠翎成長起來的本地員工,原本從事服裝行業的他用4年多時間,從印刷行業「門外漢」成長為冠翎越南工廠的印刷後工序主管。不僅如此,Nguyen Van ca還介紹了自己的妻子和侄子來冠翎工作,「這裏比其他公司的設備更先進,工作內容更符合我的能力,當然福利也更好。」

除了印刷技術,冠翎的IT技術水平在越南也處於領先,IT部門主管Phan Van Teo說,在冠翎4年,在香港總部同事的幫助下,他學到了很多新技術,專業能力不斷精進。如今,他也會支持和幫助部門的新人,處理新的業務和訂單。

冠翎越南工廠本地員工大多使用電單車通勤。(點新聞記者蘇婷攝)

自動化的發展前景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留下來,成為公司發展的中堅力量。產品開發主管徐強告訴我們,工廠運轉一段時間後,管理團隊發現有技術的員工很難找也很難留。即使公司進行了自己的培訓和培養,但是在這個大環境中遠遠是不夠的,熟練員工流失嚴重的問題難以避免。加之冠翎越南工廠所在的工業園遠離龍安省的人口稠密區,印刷技術員的招聘也成為一大難題。

這時,葉長春的一個決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半自動化的前提下,準備一些自動化的機器,盡量減少人員的需求。

至於做出這個決策的原因,葉長春笑言是因為公司比較年輕,「我們喜歡改良生產效率,喜歡引進比較先進的機器,這樣做出的產品也比較漂亮一點,也更加能夠迎合市場和客戶的需求。」

雖然葉長春對自己做出的決策雲淡風輕,但徐強卻篤定地說,隨着技術的迭代和產業的進步,自動化將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發展的方向,「5年、10年或者15年,這個想法在越南都不會落伍。」

董事長葉長春看準自動化的發展前景。(點新聞記者Sum攝)

不在場的老闆

在冠翎集團越南工廠,主要負責接待點新聞攝製組、介紹公司在越南發展現狀的是冠翎在越南的負責人之一陳耀邦——董事長葉長春更多時間在香港總部辦公。老闆不在場,公司的運轉能夠順利嗎?會否有鞭長莫及的時候?葉長春對此並不擔心,他雖是公司董事長,卻一直秉持一種「散管」的管理模式。

這是一套怎樣的管理模式呢?葉長春說,我會給他們空間和權力,讓他們嘗試自己去管理、去思考。他舉例指,比如一個項目給了你,你就自己全權負責。假如你是倉務員,由你負責管理一個倉庫,那麼公司有一批貨回來,要怎樣處理、安置更好,你要自己去研究、去領悟。而不是等老闆指示。葉長春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幫員工建立信心、獲得成就感,進而對公司有歸屬感。

產品開發主管徐強就是「散管」模式的受益者。徐強原本在冠翎深圳公司從事開發報價方面的工作,2017年,公司籌建越南工廠,徐強想要藉此機會,去到更大的舞台,「看看自己能夠走多遠」,便自告奮勇申請了這個出國的機會。徐強回憶,當時老闆對他只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作為中國人要為自己爭口氣,另一個就是要多和越南當地同事溝通,做好中國同事和越南同事的橋樑。

產品開發主管徐強正在和本地員工溝通工作事宜。(點新聞記者芮雯攝)

一轉眼,徐強已經在越南待了5年,除了開發報價,如今徐強的工作還涉獵生產技術管理、人員管理溝通,乃至與客戶、供應商的溝通等方方面面。回想此間種種經歷,徐強坦言,自己比五年前更成熟,目光更長遠、視野也更開闊。「整個人不管是從思想,還是經驗技術都會提高了很多。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過來越南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葉長春靠着這樣的管理理念,打造出一支穩定性極高的核心團隊。「我們公司從創業到現在,人員的流動是很少的。員工在這裏上班,感受到自己學到東西,又能夠自由發揮,這樣建立起自信心和歸屬感,自然就不會離開公司。」

葉長春希望幫助員工建立自信心,培養對公司的歸屬感。(點新聞記者芮雯攝)

「散管」助企業應對疫情

給員工以充分的信任,放權讓他們去管理,給機會讓大家嘗試。葉長春的「散管」模式也讓冠翎的本地員工,對這位中國老闆印象深刻。親切熱情、平易近人、能夠和員工打成一片,是攝製隊從冠翎越南員工口中聽到最多的評價。而這種「散管」模式在應對新冠疫情衝擊時,更發揮了出人意料的作用。

2021年8月,新冠疫情持續嚴峻的情勢下,胡志明市實行封城政策,禁止民眾任意外出。當地工廠則需在遵守「三就地原則」,即「就地生產、就地吃飯、就地休息」的情況下,才能繼續營運。

徐強記得,工廠在一天下午四五點接到工業區指令,要求工廠所有員工在當晚9點前進廠。得到消息後,越南工廠第一時間向香港總部報告了情況。「在『無論如何先保證生產』的大原則下,老闆給了我們很大的權力去安排,才能在短短三四個小時裏,讓大概100名員工全部進來,在工廠吃、住和生產。」

2021年新冠疫情嚴峻,胡志明市實行封城政策,當地工廠則需在遵守「三就地原則」。(點新聞記者Sum攝)

員工入住後,人事部經理Ha Thi Phuong則事無巨細地安排好了員工在工廠生活的諸多細節。像是哪個區域男生住、哪個區域女生住、吃飯在哪裏、生活在哪裏,商店關門了,要怎麼買到床、被子、洗漱用品等物資等等。為解決這些問題,Ha Thi Phuong經歷了緊鑼密鼓的兩天。

更重要的是,「三就地原則」下困擾許多工廠的廠內感染問題,在冠翎並未發生。Ha Thi Phuong在為員工做好生活保障的同時,還聯繫了醫療隊,為留在廠區的員工做檢測,並在宣傳、消毒等方面竭盡全力,做好防疫工作。「當時政府來這裏考察,也評估說我們做得很好。」Ha Thi Phuong說。

走過那段全廠上下同吃同住,團結應對疫情的日子,陳耀邦至今仍覺得不可思議,他說,其實真的沒想過大家是可以捱得過,本預計工廠隨時都可能停工,但是真的很慶幸最終沒發生這樣的事。他相信,經此一事,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進一步增強,這是很重要的。

疫情期間,冠翎越南工廠沒有停工,堅持生產。(點新聞記者Sum攝)

入鄉隨俗 以越南文化管理越南人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香港是越南的第五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註冊項目近2200個,投資總額約300億美元。這其中,冠翎不是歷史最悠久的,也不是規模最大的。冠翎能夠在越南扎根,業務規模取得長足發展,與其能夠將越南當地文化元素融入既有管理模式不無關係。

陳耀邦舉例指,在越南,勞動法規定員工每天8小時工作,需要員工自願才可以加班,加班時間也不能超過某個長度。因而在生產計劃上,以陳耀邦為首的越南工廠管理層沒有硬要將內地的標準強加給越南工人,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先選取一個中間點,給工人足夠的自信,再慢慢讓他們發揮出技術水平,提升生產表現。

陳耀邦回憶,剛開始來越南時,由於大家的文化不一樣,中文、英文和越南文之間翻譯時,又很容易出現誤解,有時一個很小的問題,可能會花一段很長時間才可以處理好。

陳耀邦坦言開廠初期遇到的困難之一,就是兩地的文化差異。(點新聞記者Sum攝)

為此,冠翎還專門請老師,為從內地和香港去到越南的員工培訓越南語,鼓勵大家多聽、多講。加上管理層在工作中不斷與越南本地員工溝通磨合,將內地既有的管理模式融進入了越南本地人的生活模式、工作模式。「他們現在就可以更好地知道管理層、公司需要什麼、想要他們做什麼,在處理日常生產問題時也就更有效率。」

來越南5年的柔版後工序主管楊立文自信地說,現在和越南同事溝通工作上的問題,已經基本不需要翻譯協助。不僅如此,楊立文還有一點「意外收穫」。在同事的介紹下,他找到一位越南女友,兩人在2021年年底組建了自己的小家,「添丁」也正在計劃之中。

來越南5年的柔版後工序主管楊立文,在同事的介紹下找到一位越南女友,在2021年年底組建了自己的小家。(點新聞記者芮雯攝)

曾在其他中國公司任職的本地人Ha Thi Phuong認為,冠翎有自己管理的方向,但同時也會和員工溝通,尊重和理解員工的想法。這是和其它一些中國公司最大的不同。

陳耀邦笑言,相比於以往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發展,在越南的幾年間,他的視野更加開闊,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加多元化。「與其說是我們帶了先進的技術和理念過來,不如說當地亦都帶了一些東西給我們。」

一家企業與一方發展

冠翎集團創立至今20餘年;冠翎越南工廠從籌劃至今亦走過8年春秋。從幾十人艱苦創業,到擁有一支完善的技術、生產和銷售隊伍。越南工廠不僅完成了自身的迭代,更見證和推動了整個工業園區的變化發展。

陳耀邦回憶,公司在2017年,已經建起了三層高的混凝土廠房,還配備有空調。後來很多新的投資者、外資公司慢慢也開始試用這種三層式或者是落地玻璃的形式去做廠房,以前在當地都沒有這樣的思維。

陳耀邦回憶建廠初期,工業園內其他本地工廠的廠房,大多僅僅是用鐵皮搭建而成。(點新聞記者任青攝)

一路走來,如今的冠翎成功與否?葉長春坦言,如以公司目前的行業地位作為衡量標準,他自然是欣慰的。

但對於出身草根階層,從「洗樓」跑單做起,胼手胝足得來今日成績的葉長春來說,他深知各個環節想要良好運轉的不易之處,亦更能體諒每個部門的同事。

葉長春說,自己作為一名香港企業家,無時無刻不在體驗香港的獅子山精神。「我自己總是強調,做人最重要有4個使命感。首先你要把工作做好,接着要愛惜你的家庭,第三是要維護好你的朋友圈,和大家打成一片。」

在這三樣精神支柱的基礎上,葉長春續指,企業家還要秉持社會責任感。「我們要盡可能地把我們的精力,去投入社區、社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葉長春說。

■ 點新聞特派越南採訪團:梁濤、蘇婷、芮雯、沐晚、任青、Sum

■ 撰  文:點新聞記者 沐晚

■ 視頻拍攝:點新聞記者芮雯、任青、Sum

■ 視頻製作:點新聞記者芮雯、梁濤

■ 旁白:鄧文瀚

——————————————————

【關於「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專題】

點新聞將持續關注「一帶一路」上的香港人,並將跟隨他們的腳步採訪報道,為讀者展示一幅幅香港人用獅子山精神在絲路打拚的美好畫卷,感受絲綢之路沿途盛放的洋紫荊之美。更多動人故事,請繼續留意我們的大型系列專題報道「絲路盛放洋紫荊」。

更多閱讀:

這位「香港媽媽」讓孟加拉孤兒有了家【「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視頻專題】

(有片)香港企業家深耕9年 孟加拉百人村脫貧變萬人鎮【「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視頻專題之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港商「散管」下的越南企業:印刷廠房平地起 技術迭代正發生|絲路盛放洋紫荊之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