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山野論道|新春暢想:科技與人類的關係

文/導祖

新春伊始,導祖晨逛花墟,見牡丹盛開,群蜂繚繞,蔚為祥瑞,在此給大家拜大年,祝本欄目讀者和點新聞同仁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萬事如意,闔家幸福,花開富貴,福祿財壽都旺,生活甜蜜蜜。

山野論道自去年5月底開篇以來,以每周一篇的頻率與讀者們分享導祖本人的觀點見聞,對自身的總結梳理也幫助良多。這半年多來,導祖以詳實客觀的數據為基礎支持,以獨立的思考邏輯為指引,提出了一些在前期沒有朋友提出的觀點,譬如「以創科建設為核心,一體化運營香港八大定位,金融中心為創科中心服務」(詳解李家超新政綱系列),譬如「改革土地供應和公屋制度,善用財政資源和公務員制度改革,實現香港由金融地產往創科轉型」(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系列),再譬如「優化防疫體系和措施」(神州調研見聞隨筆系列)和「採取具體措施,支持香港創科尤其是生物科技業發展,與大灣區西部合作,建設大嶼山生物科技島」(創科連接大灣區系列),並積極與周邊朋友碰撞宣講這些觀點,防止疏漏和盲點,期望香港未來發展之路更寬敞更順暢。

一段時間以來,喜見本港創科氣氛越來越濃厚,雖然特首的施政報告仍然把國際金融中心排首位(筆者希望有朝一日創科中心可以首重),但對創科中心的論述篇幅已較之前任何一份報告大幅擴展,而且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措施。特區政府又發布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內容明顯已經吸納傾聽到的到來自各界的呼聲和建議。不過到目前為止,筆者留意到相關措施還是停留在「術」的層面,對根本的改革之「道」尚未觸及,這就難免令人擔心,一是創科成為金融投機的藉口,如1999年互聯網泡沫在香港時期;二是沒有「道」之解決從而借力打力,形成全社會不斷推涌源源不斷的動力,單靠政府的財政支撐難以持久;三是發展到一定階段觸及深層固化利益時無法繼續推進,如沒有設計好的多米諾骨牌停在了某一個環節。當然,在一個社會體系中,要實現深層的改變確要結合實際循序漸進推進,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後續舉措。筆者也會在實際工作中積極進行微觀實踐,盡綿薄之力促進本港創科業的發展。

我們倡導「以創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依據,就是「科技引領價值提升」,科技使人類生活更美好。因此,在推進科技工作中,如何協調科技與人類的關係就是要考慮的一個因素,短期而言,科技推動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生產力的進步,使新興行業取代傳統行業,這是有利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應該勇敢面對和擁抱,而不是因為既有利益而阻撓。但是,長期而言,是否會出現部分朋友擔心的科技替代或危害人類現象,以及如何應對?本期筆者便嘗試與大家一起剖析下。

科技,是「科學技術」的簡稱,而科學,是關於「科」的學問。什麼是「科」?古漢字的最早創作原意是「用標準的容器度量穀物」,後來引申為「品類、等級」的意思。以此推導,科學就是關於各門各類知識的學問,《現代漢語詞典》對「科學」也是這麼解釋的:「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對應英文「Science」源起的拉丁文字根「scio」是「知識」的意思。科學主要分為兩大類,其中研究人體自身、地球和宇宙三大自然存在的是「自然科學」,研究靈性人類及其社會的是「社會科學」,有些名詞分類中的應用科學和形式科學其實分別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副生科學。內地的分科通俗把自然科學稱為「理科」、「工科」有一定道理,對應基礎理論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但把社會科學俗稱為「文科」卻是荒之大謬,把這門科學的涵義狹隘化了。

而技術與科學既有緊密關係,又有重要區別,簡言之,就是科學解決基礎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是發現,是技術的理論指導;技術是發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譬如關於地球研究的三大學科:物理、化學、生物,都是研究已存的現象和物質,發現力、電、磁場和分子是科學,據此發明電燈和醫藥是技術,通過整合不同的分子組成新材料和新生物也是技術。這些新材料和新生物的形成如果按照自然的演化,可能需要上萬年,但通過技術手段大大縮短了時間。技術在社會經濟的作用,一是提高社會經濟運行效率,當代以互聯網為代表,二是提高生產效率,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生產效率,當代分別以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為代表,而背後的技術支持都離不開大數據。導祖追隨本港的稱呼,為「科技」加了「創新」的前綴,其實是加了更多的使命和責任。

效率的提高,難免會對低效率時期使用的人手構成替代,造成一定的失業現象,但是否因此阻礙了人類社會發展呢?從歷史上看,不是,最典型的例子,是飛機、汽車等快速交通工具對馬車的替代。一輛馬車載客屈指可數,就可以創造一個馬車夫的就業機會,而飛機汽車卻需要數倍乃至數十倍的載客才可以創造一個司機的就業機會,在飛機汽車替代馬車後,很明顯馬車伕的就業崗位是減少了,但是全社會整體的就業機會增加了,一是相關的製造、維修、運營服務(如機場等)就業機會大增,二是運輸效率加快促進了要素流動,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現代互聯網行業的發展也證明,以中國為代表的數字擁抱國家在高度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同時,整體的發展和就業人口增長也超過了打着保護就業的旗號,固守傳統行業利益的部分西方原發達國家。

未來世界被提及對人類危害最大的可能性科技成果是核彈、人造病毒和智人機械人失控。據以製造這些產品的現象、物質和信息原本就存在於世界上,所以研究這些現象、物質和信息的科學本身是不應為這些威脅性產品承擔責任的。只是在人類的作用下,這些科學的技術應用呈現出有害的一面。自古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促進發展的同時,也有雙刃劍的危害人類自身的作用,最典型的就是用於爭鬥的武器。只是過去的武器單次危害性有限,現在的武器單次危害性巨大乃至對人類生存會構成威脅。而將科技用在正道還是歧途,科技成果是否危害人類,根本的決定性因素還是人類自身。因此,荒廢社會科學的研究,一味強調自然科學並不可取。

去年初,當核戰爭威脅現實擺在世界面前時,筆者和一些興趣相投的朋友確曾探討過「人從哪裏來?」的深刻話題,如果進化論是正確的,那從動物到人之前的一代代繁衍中,是在哪個時點使動物具備了人的靈性,即能夠思考有邏輯推理等各種腦功能?一種學說認為,是基因突變造成的,也因此,通過對人腦皮層的分析及與動物腦皮層的對比,認為人腦同時具有動物性和靈性特徵。動物性特徵決定了人性中主要「惡」的一面,包括自私貪婪對利益的爭奪等,而靈性決定了人性中部分「善」和理性的一面。在沒有研究透其作用機制前,科技的運用確實面臨着人性根本中「惡」一面的威脅,只能靠社會性制約來限制其發揮作用。筆者為什麼極力推動生物科技研究?就是寄望科學家們能夠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交叉運用腦科學和心理學,參透人性作用機制,從而抑制其中「惡」的一面,一勞永逸解決科技發展最終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威脅。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山野論道|新春暢想:科技與人類的關係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