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山野論道|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一):凝聚改革人心,摸清利益布局

文/導祖

世界歷史上發生了多次改革和變法,這些改革的進程有經驗也有教訓,在探討香港的經濟體制改革前,我們先來總結下這些經驗教訓。

首先,要明確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是順應歷史潮流和社會發展規律,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生產力發展來自於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改革要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共識,而形成共識就需要理論基礎準備和政府的宣講乃至辯論。其次,在具體執行中要做到以下幾點:(1)配套推進:改革是複雜的系統工程,牽一髮動全身,多措並舉配套推進的改革較易成功。歷史經驗表明,成功的改革都是突破型而不是修補型的,這種對舊體制的突破帶來了新生力量,又依靠新生力量進一步推動變革。(2)循序漸進:改革所涉及的利益關係往往比較複雜,又受到社會經濟條件制約,不能追求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穩步推行。歷史經驗表明,成功的改革多是建立在社會總產出增加的基礎上,即把蛋糕做大,存量利益的重新分配面臨的阻力更大。(3)均衡發展:應考慮不同地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採取針對性措施;(4)依靠權威:政府令行禁止是改革成功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但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創新相結合更能夠推動改革進步,改革也需要階段性實效以進一步明確公眾信心。

應該說,香港作為一個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相比國家級別的改革,難度應該會小很多,但是也考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否則也不會久拖不決。目前,在中央政府的層面,期許和支持已經很明顯了,但是在公眾的層面,這個意識雖然已經喚起但還較模糊。目前香港正處於「由治到興」的階段,正是特區政府進行改革的最好時機,特區政府應該拿出果敢和魄力,將這個話題拿上檯面,將對習主席講話的學習從堅定「一國兩制」的信心深化到認識改革必要性和緊迫性,如何運用「一國兩制」進行改革實現香港轉型升級的討論。這個溝通討論可以覆蓋香港各個階層,包括傳統經濟的既得利益團體。導祖作為熱愛香港的一份子,願基於目前的視野和認知拋磚引玉。

不改革,香港傳統定位在歷史趨勢前面臨挑戰背景下,新的動能創科中心無法及時補上,長遠的發展就缺乏堅實的基礎。誠然,有些人會選擇對改革無感而將資金甚至人身轉移,但是他們很快會從前輩及自己的切身感受體會到,每一個國家或城市都有自己的問題,任何的離鄉背井都不如好好建設自己的國家和城市。不改革,不斷增強新發展動能的努力便可能在推進過程中遇到未知的阻力或瓶頸,而就問題解決問題的線性努力可能產生另一個問題。不改革,不斷增強發展動能的成果便可能無法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市民,對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和共同維護和諧穩定的促進作用就無法充分發揮。在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上,需要凝聚全社會的共識。

改革的實質是利益的調整,因此,為了切實有序地推進改革進程,有必要對香港的利益布局做個了解。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2020年按行業劃分的GDP佔比,最高為金融及保險(23.3%)而且比重從2012年以來連續8年上升,其次為公共行政、社會及個人服務(包括教育醫療文藝護理等,佔20.7%)且比重從2011年以來連續9年上升,第三為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18.5%)但比重從2011年以來連續9年下降,第四為樓宇業權(11.8%),第五為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9.6%),其餘依次包括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資訊及通訊、住宿及膳食服務、電力燃氣自來水供應及廢棄物處理、製造業和農漁採礦採石。財政收入上,2020-2021財政年度為5835億港元但自2017年起已經連續三年下降,其中佔比最大為利得稅(1355億元,佔23.2%),其次為印花稅(890億元,15.3%),第三為地價收入(887億元,佔15.2%),第四為薪俸稅(750億元,12.9%),第五為投資收入(418億元,7.2%),之後較大的收入來源依次還有其他工程儲備基金、物業及投資、博彩及彩票稅、一般差餉等。據立法會資料研究組數據,2021-2022財政年度收入佔比前五為利得稅(23.3%,較前年度持平)、地價收入(20.7%,較前上升)、印花稅(14.8%,較前下降)和薪俸稅(10.7%,較前下降)。財政收入與GDP之比自2015-2020年為:18.76%、23.01%、23.3%、21.15%、21%、21.8%。

我們認為疫情或影響了部分行業的表現,因此將2019年和2020年做了對比,發現未受疫情影響下的2019年進出口貿易、批發和零售可占GDP的19.5%,較2020年多一個百分點,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2020年佔4.45%,2019年佔5.54%)和住宿及膳食服務比重也有較大變動(2020年佔1.44%,2019年佔2.77%)但對全局不具備顯著影響。而在財政收入上,佔比較大的利得稅和地價收入受到了衝擊有較明顯減少。

在財政支出上,2020-2021財政年度為8161億港元且自2014年起連續6年上升,其中佔比最大為政府非經常項開支(2519億元,佔比30.9%),其次為經常開支部分的其他費用(931億元,佔11.4%),第三為個人薪酬(876億元,佔10.7%),第四為衞生支出(779億元,佔9.5%),第五為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支出(772億元,佔9.5%),其他依次為教育支出、部門開支、退休金等。2019、2020年,香港已經結束多年的財政盈餘,出現財政赤字。疫情對財政支出的影響是比較顯著的,筆者留意到佔比最大的兩項非經常項開支均與疫情有關。

分析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初步判斷:(1)創科支持需要資金,必須保持政府收入穩定,解決財政赤字;(2)不論是從經濟發展還是財政穩定減少赤字而言,妥善防控疫情,實現生產要素的進一步順暢流動都是必要的;(3)香港經濟和政府收入受地產市場的影響不小,所以一方面應該嚴厲打擊影響供給的囤地問題,一方面對地產的改革也宜行穩致遠全盤規劃;(4)創科支持是需要回報的,否則政府投入也會謹慎杯水車薪(創科基金支出在政府支出中佔比極小),生物科技應該視為支持首選;(5)如果能夠進一步吸引人才,就可以加大公共行政、社會和個人服務(GDP佔比第二)等以人為本的行業發展。但這些判斷還不足以支持搭建起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我們下回接着研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山野論道|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一):凝聚改革人心,摸清利益布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