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年輕人口中風發病率升 專家倡控制血管風險因素

研究發現2001至2021年期間,香港的年輕中風發病率增加近3成。(受訪者供圖)

中風是導致全球第二多死亡的疾病,亦是導致殘障的常見原因。雖然高收入國家的整體中風發病率呈下降趨勢,但全球年輕人口中風(指中風發生於18至55歲)的發病率卻在上升。然而,目前香港年輕中風的流行病學仍有很多不確定之處。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中風研究組發現2001至2021年期間,香港的年輕中風發病率增加近3成。有見及此,研究團隊倡議要有效控制血管風險因素,尤其是高血壓。

研究發現,由2001年每10萬人就有約40名年輕人中風,大幅上升至2011年及2021年分別有約49人和56名年輕人中風。雖然過去20年,每年因中風而入住醫管局轄下醫院的病人大約維持於1.35萬人至1.4萬人,但當中年輕中風的數目則由2001年1531人升至2021年2028人。

為了解年輕中風的風險因素,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期間,431名18至55歲到瑪麗醫院及律敦治醫院求醫的中風病人,發現當中53%患有高血壓、44%患有高血脂、26%曾吸煙、19%患者肥胖,以及17%患有糖尿病;而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的病人中,分別有33%、64%及23%在中風入院時,才被診斷出上述狀況。

另一項研究為284位介乎40至65歲、身體狀況良好的香港市民進行24小時血壓監察,發現當中大約4成人被診斷患上高血壓。研究分析指男性及女性參加者每天平均鈉攝取量分別為14克和13克,是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攝取量(每天少於5克)的2.8及2.6倍。高鈉攝取量與增加患上高血壓及未來十年預測中風風險息息相關。

負責研究的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組主任劉巨基表示,研究結果令人憂慮,需要喚起各界關注年輕中風,以及控制引致中風的血管風險因素,尤其是年輕人在這方面的意識。高血壓是引致中風最重要的可改變因素。較早前的研究顯示上壓每上升20mmHg或下壓每上升10mmHg,中風風險就會增加三至五成四。研究發現香港人從膳食中攝取非常多的鈉,與其他研究結果相若,而高鈉飲食能直接影響血壓與未來預計中風風險。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往往源於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因此我們強烈建議病人實行低鈉低脂低糖飲食、恆常運動及戒煙等的健康生活方法,減低血管風險因素,以有效預防中風。

相關報道:

濕疹難「斷尾」 團體推免費心理輔導解患者焦慮(附連結)

響應「世界中風關注日」 市民周六免費搭叮叮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年輕人口中風發病率升 專家倡控制血管風險因素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