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拔扯頭髮上癮應正視 及早求醫問診免禿頭

(點新聞資料圖)

三千煩惱絲,一絲又一絲,不少人在煩躁不安的時候,都有拔扯頭髮的習慣,日積月累之下,其實可能已患上焦慮症及強迫症也不自覺,情況嚴重更有機會導致脫髮及頭皮受損,出現「鬼剃頭」及禿頭等症狀。一旦發現拔扯頭髮已不能自控,必須及早正視問題,找出適當根治方法。

拔扯頭髮紓緩緊張壓力本屬正常反應,不過一旦發現自己反覆且無法控制,造成頭髮明顯脫落,且在扯頭髮之後覺得滿足或解脫 ,已有機會患上「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拔毛癖是一種重複行為的精神性疾病,也是焦慮症及強迫症的一種表現形式,和咬指甲、抓皮膚等「自殘」行為原理一樣。一般而言,拔毛癖的患者以女性居多,比例佔56%至93%,但年齡愈小男女比率愈相近。約25%的患者有家族史,發病年齡多半在兒童到青少年階段,平均年齡為12至13歲,但一直到40、50歲也有可能發生。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估計,每年在每100位青少年或成人中,便約有1至2位患者。拔除的部位除了頭髮之外,還可能拔眉毛、眼睫毛、鬍鬚以及其他部位的體毛,這類患者常在緊張、壓力大、心情煩躁的情況下出現拔毛行為,以用來解除焦慮;有些則基於好玩的心態或藉此獲得快感。而在升學及求職階段,特別容易因情緒困擾失控拔毛。

日本少女日拔200條頭髮

日本NHK電視台早前探討拔毛癖個案,30歲的Gena在小學五年級便開始拔扯頭髮,起初純粹只為貪玩,但到升中後愈趨嚴重,有時早上醒來甚至會拔扯頭髮一至兩小時令頭皮脫落,無法自拔控制收手,家人雖曾出言制止,反令她增添壓力。Gena直至現時仍在接受皮膚科及心理治療,偶爾外出會戴帽遮掩「鬼剃頭」,並在社交媒體分享病況,呼籲同樣拔扯頭髮的患者正視問題。「禿頭沒有什麼好羞恥,勇於向人傾訴,總有人會明白你的痛苦。」另一14歲少女患者橫山佳純自升上中學後每日拔掉200條頭髮,直至有日理髮被朋友赫然發現頭頂禿了一圈,才驚覺自己「有問題」。由於無法控制行為,佳純曾向母親哭訴想死,直至打開心扉向朋友傾訴,並獲安慰可戴假髮遮掩禿頭,才逐漸從身心康復。

行為治療釐清壓力源

根據東京一間專門治療拔毛癖的診所資料顯示,去年患者由2019年的81人急升至192人,今年頭6個月已有120人求診。院長立川秀樹認為在新冠疫情期間,由於社交距離限制了像運動、聯誼、與友人把酒聊天等減壓方式,或多或少影響患者更多以拔扯頭髮紓緩壓力。與病理性脫髮不同,拔毛癖患者頭髮長短不一,落髮也不規則,若患者會有抓頭皮等行為,容易產生傷口引致細菌感染。國府台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宇佐美政英表示,若發現小孩在小時候便出現無法控制的拔扯頭髮習慣,可透過行為治療改善問題,例如詳細記錄拔頭髮時間、地點、數量,若小孩躲在房中拔頭髮,可嘗試打開房門,避免製造重複發生的環境,協助患者釐清壓力源,並透過運動、聽音樂等「相反習慣訓練」,找到紓壓渠道,父母及朋友也可從旁鼓勵支持,幫助建立自信。成年人若併發情緒障礙、失眠等症狀,需要時可接受生理層面治療,透過醫生開出處方藥物改善情緒。

近四成人同患撕死皮拔毛癖

除了拔扯頭髮,撕死皮也是憂慮症與強迫症的另一常見「自殘」行為。「拔毛癖」會引起「鬼剃頭」等症狀有礙觀瞻,打擊患者自信,皮膚剝離症(Dermatillomania)表面上較難被人察覺,但也有機會造成皮膚細菌感染,嚴重者甚至影響日常生活。有研究指出,38%的強迫性皮膚剝離症患者同時患有拔毛癖。與拔毛癖的原理相若,患者可能透過撕死皮去緩解壓力,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或想像自己的皮膚不夠完美,覺得必須要通過剝離皮膚,才能達到美化自己形象的目的。又或純粹只因無聊、痕癢、有負面情緒、甚至覺得「剝皮」的過程很快樂。除了像拔毛癖般透過行為治療改善問題,首要是讓雙手保持忙碌,讓雙手難以空出時間撕死皮,像籍助橡皮泥、壓力球、減壓玩具、纏結玩具等分散注意力,又或保持短指甲、Gel甲、戴手套、穿緊身衣或長袖襯衫,減低可以傷害皮膚的機會。另外,身邊常備護手霜,隨時隨地都要讓皮膚保持滋潤,這樣就能減少想要撕死皮的衝動。

(來源:《香港仔》)

相關報道:

調查指疫下增焦慮抑鬱 10行為可提升幸福感

浸大「自在社交」計劃對抗社交焦慮 擬為600人提供幫助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拔扯頭髮上癮應正視 及早求醫問診免禿頭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