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調查指疫下增焦慮抑鬱 10行為可提升幸福感

研究團隊建議市民接種新冠疫苗,保護兒童和自己的家人。(點新聞資料圖)

香港第五波疫情有緩和趨勢,全港學校周二(19日)起分階段恢復面授課堂。香港大學今日(17日)公布,港大心理學系與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等合作夥伴,於去年展開一系列調查,發現焦慮和抑鬱的發病率增加與日常生活節奏紊亂有正向的關係,並為促進兒童、年輕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整體幸福感,提出10項建議。

港大李湄珍教授與教大侯維佳博士團隊於2022年發表的研究發現,日常生活節奏紊亂會增加焦慮和抑鬱的發病率。日常生活節奏受到干擾的人群,心理健康負擔較重,其中以飽受經濟壓力、較低教育水平、單親家庭的家長、生活上較為孤獨的長者等族群被觸發焦慮和或抑鬱的發病機率增加。研究顯示,在疫情下,經濟壓力會為市民心理健康帶來額外的負擔。例如,學生可在學校獲得的免費或廉宜膳食減少,因而增加家庭膳食開支。在疫情期間,低資產(即儲蓄低、沒有房產)的人士面對心理健康狀況惡化的風險亦會因此增加。

另一項研究發現,在社交距離等抗疫措施下,香港成年人抑鬱症狀與孤獨感呈正關連。反芻式思考,意指個人無法控制不斷反複沉溺於消極的思想中導致抑鬱的因素,不僅在感到孤獨時會加劇,而且與65歲以上老年人的抑鬱症狀有更密切關係。

自2020年2月以來,香港學校斷斷續續收到停課指示。研究團隊於2022年發表的另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在疫情停課期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受到不當對待的風險增加,而患有精神障礙的兒童所面對的風險更高。因此,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及其家庭需要綜合健康、社會福利和教育等各方面的支援。此外,港大曹蘊怡團隊於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疫情期間,兒童有較大風險出現與壓力相關包括情緒和行為的問題,父母的壓力也大大增加,且單親家庭的父或母感受到的壓力,明顯高於雙親家庭。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家庭成員之間共同承擔照顧責任,對於在疫情期間保護家庭免受壓力起關鍵作用。

研究團隊為促進市民心理健康及整體幸福感,提出10項建議:

  • 保持規律作息,關注健康飲食,經常運動。
  • 建立積極的心態,自我反思、多感恩和對他人表達善意,均有助建立心理抗逆力和面對困難的信心。
  • 建立互助的社交關係。
  • 時刻記着,目前的局限都只是短暫的,不是常態。
  • 安排執行事務的次序,做好目標設定和時間管理。
  • 避免將自己的成就與他人比較,多發掘生活中令自己快樂的小事。
  • 加強家庭凝聚力,編排作息、工作和玩耍的時間,生活要有規劃和期望。
  • 做好親子良性互動,有助減低孩子社交心理問題和父母的壓力。
  • 避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並保持良好的睡眠,有助改善兒童的行為和社會情感發展。
  • 接種新冠疫苗,保護兒童和您的家人。

更多閱讀:

調查指逾兩成社企已結業 業界盼政府和商業機構成合作夥伴

調查:疫下打工仔快樂指數僅4.5分 逾千受訪者現自殺念頭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調查指疫下增焦慮抑鬱 10行為可提升幸福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