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Omicron絕非流感 十大理由證絕不能「共存」

圖、文/鄭久慧

Omicron變種攻佔香港絕不簡單,造成葵涌邨百人大爆疫,分分鐘蔓延全港!竟有專家在此時聲稱「Omicron最終流感化」,若廣大市民鬆懈「躺平」,抱着「與病毒共存」的幻想在農曆年走親訪友,勢必造成更大的抗疫困難,更難達致「清零」通關的目標!

一、Omicron空氣播疫 口罩未能阻隔

香港人口密集,根本難以保持1.5米的社交距離,特別是在公共交通工具及電梯裏。香港過去控制疫情的成功關鍵是靠口罩阻隔飛沫,即使人擠人亦能避免染疫。

然而,Omicron是靠空氣傳播,專家袁國勇曾建議市民戴兩個口罩增強過濾能力。港人自律,願戴口罩,但新變種Omicron令這個抗疫優勢盡失,Omicron高傳播性對人煙稠密的香港,威脅性只會更大,決不能掉以輕心!

二、Omicron「免疫逃逸」 重複染疫機率高

Omicron具備高度免疫逃逸性,令抗體作用不顯著,曾感染Omicron者康復後依然會再度染疫。暫時沒有針對Omicron的疫苗,市民應接種「第三針」加強保護力,亦期待「新一代新冠疫苗」能全面克制Omicron。

英國國家統計局去年12月數據顯示,逾九成英國人透過打疫苗或者感染新冠而帶有抗體,但單單在去年聖誕的12月25日至27日,3日英國就新增逾32萬宗Omicron病例,足見病毒「免疫逃逸」的能力。而且,在歐美有不少個案是再次感染Omicron,可見即使初次感染的是Omicron病毒亦未能產生免疫力。

三、香港醫療資源緊繃 醫護染疫恐癱瘓醫院

香港醫療資源緊張,最近急症室求診人數及內科病房病患人數屢創新高。而Omicron傳播力強,造成醫護大規模染疫並非難事,到時市民病,醫護也病,怎麼辦?

本港醫護人手短缺是長期問題,澳洲醫生佔人口比例是3.9個醫生服務1000名國民,香港卻只有1.9名醫生應對千名市民。簡單來說,香港醫護病了沒人替。

葵涌邨百人染疫,已知有兩位是在威院及瑪嘉烈工作的護理人員。醫管局應即時採取措施,避免出現西方國家大批醫護染疫、醫院瀕臨癱瘓的處境。一旦醫院癱瘓,醫護大量缺勤,不僅造成新冠患者死亡,其他疾病的死亡率亦將大幅攀升。最近疫情嚴峻的新加坡,衞生部長就指當地心臟病死亡人數上升了。

北大嶼山醫院提供816張負壓病床,瑪嘉烈醫院亦約有100張負壓病床,亞博社區治療設施上月底剛剛重開,但一旦Omicron在老齡化社區爆發,例如本次爆疫葵涌邨一街之隔的老齡化公屋大窩口邨,若發生大爆發,大批長者需要入院,香港醫療資源是否足以應付所需?

四、Omicron「狡猾」 須多次檢測方顯形

許樹昌教授指出Omicron變種株可能出現「今日陰性、明日陽性」的情況,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亦指出Omicron發病快,即使上午檢測「陰性」,下午卻可傳染給其他人。

故此處於潛伏期的病患須多次檢測才能發現確診,例如去年12月底又一城「望月樓」Omicron爆疫,政府要求曾到訪的市民進行多達7次強檢,確保「不走漏」。由此可見要「清零」Omicron,難度不小。

五、Omicron多輕症 識別患者更困難

早前的Delta變種多致重症,識別病人容易,患者亦會積極求醫。但是Omicron多輕症,葵涌邨逾百個案證明Omicron確診者大多沒有病徵,即使有病徵人士症狀只好像感冒一樣,令市民輕視。對此衞生防護中心張竹君醫生日前呼籲市民有病徵即求醫及檢測。

奈何香港並不像其他國家提供「染疫津貼」及「照顧者津貼」,亦不像英美那樣實行「禁驅逐令」(禁止業主趕走租客)。港人染疫後,除要長期隔離治療,基層市民更「手停口停」,因基層工作難度不高,可隨時被人代替,一旦發現染疫即分分鐘飯碗不保,故此市民自發檢疫的積極性不高是正常現象。

六、「安心出行」欠缺追蹤功能 香港控疫能力滯後

科技運用令內地成功控疫,手機程序具追蹤功能,立即找到緊密接觸者及找出傳播鏈。香港僅靠人手追蹤,「安心出行」欠缺追蹤功能,控疫能力滯後,確診者的誠信及記憶力成為控疫的關鍵。

早前有「零號變種病毒確診者」的印度裔男子因隱瞞疫情,造成逾十人染疫。本次在葵涌邨垃圾房播疫的巴基斯坦籍女患者丈夫,有消息指他曾出現記不清楚行蹤的情況。

再者,有了現代化科技,才能令專家的判斷更具說服力,據知有些市民對「美孚站9秒傳染」的說法依然將信將疑,難免對Omicron的高傳播力掉以輕心。

七、Omicron死亡率低或只是假象

Omicron自去年11月在南非被發現後,不足一個月內就擴散全球,成為新冠主流病毒株。

以「活躍確診個案」全球排第九位的澳洲為例,今年1月12日醫學研究指出,澳洲九成個案均帶有Omicron病毒株,而新南威爾士省預計一個月的70歲或以上新冠患者死亡人數要超過600人。而韓國自從去年7月嘗試「與病毒共存」後疫情大爆發,至今70歲或以上的新冠死亡數約5000人,即每月死700多人。但澳洲新南威爾士省人口僅816萬人,韓國人口卻是5180萬,是新南威爾士省的6倍!新南威爾士省近期死亡人數驚人攀升,足以證明所謂「Omicron死亡率低」可能只是假象。

八、Omicron出現不足3個月 難掌握「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

Omicron僅僅出現2個多月,即使初次染疫症狀較輕微,但再度染疫是否不會造成嚴重併發症,特別是對於老年患者的影響,仍未有確實統計數據。

而且,過去一年多的新冠數據顯示,約每20名患者中就有1人病程較長,持續最少8個星期。Omicron的「新冠長期症狀」仍有待研究,目前根本沒數據顯示長者及長期病患的後遺症較少,以及癡肥、哮喘、孕婦等罹患Omicron的風險及健康後果較低,故此說什麼「Omicron將發展成流感」,實在是海市蜃樓!

九、因Omicron放棄封城禁足 勢必增加死亡

Omicron變異病毒株傳播力極強,毋須飛沫感染,靠空氣即可快速傳播,加上症狀較輕微,令西方不少國家放棄了「封城」「禁足」,甚至允許國民不戴口罩,令Omicron更加瘋傳,美國單日新確診破百萬,歐洲國家亦每日新確診數以十萬計。

過往歐州每逢新冠疫情嚴峻,醫療系統崩潰,死亡數急劇上升,就馬上採取「封城」措施令疫情回落,故此全年的總死亡數字並不算高。但Omicron令歐洲放棄「封城」後,最終全年累計的死亡人數會否比往年更多!

十、「Omicron之後新冠病毒轉趨溫和」無根據

病毒變種永遠處於競爭狀態,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結果。病毒傳播力強並不代表病毒殺傷力低。當然病毒對宿主傷害低,宿主仍生存,就更容易傳染其他人,例如伊波拉病毒快速致命,宿主短期內死亡,較難造成大規模傳播。

新冠病毒變異迅速,未來會否變得更致命,例如染病初期在上呼吸道潛伏,症狀輕微,感染肺部後造成嚴重致命併發症,都是未知之數。故此認定Omicron是新冠病毒的終結,未來病毒將如流感一樣輕微,只是一種假設。

須知流感亦有很多種,也可以很致命。例如上世紀初的「西班牙流感」,造成全球5億人染疫,多達5千萬人死亡!

總括而言,國家應對新冠疫情採取果斷的封城及全民檢測手法,嚴格控疫。特區政府圍封強檢,不放過任何一名確診者,努力清零,爭取盡快通關,令經濟復甦。

新冠病毒變化多端,難以掌握,若有人心存僥倖,幻想與病毒共存,無視新加坡、韓國、英美等國血的教訓,在Omicron僅僅出現兩個多月,未有長期數據支持下,就預言未來走向,難免令市民鬆懈。適逢農曆新年,若市民增加活動,疫情必定更加失控,令通關更添變數。港人應以不懈的韌力堅持下去,戰勝第五波疫情!

更多閱讀:

點論|與其被逼「共存」 不如主動「清零」

講真D|病毒共存代價高 動態清零最實際

梁子超:香港現階段不要幻想與病毒共存

點論 | 徹底「躺平」就能與病毒共存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慧說法|Omicron絕非流感 十大理由證絕不能「共存」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