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論|與其被逼「共存」 不如主動「清零」

本港昨日新增140宗新冠病毒個案,為一年半來最高,疫情防控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未來不排除在更大區域實施圍封強檢、居家隔離等措施。在抗疫關鍵時刻,坊間有聲音質疑港府「動態清零」政策過於嚴苛,認為應效仿英美等西方國家,通過「自然染疫」+「群體免疫」方式達到「與病毒共存」目標。事實上,在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疫情反復無常的狀態下,「共存」只是一廂情願的僥倖心理,一旦再有危害性更強的變種病毒橫空出世,「躺平」如同等死。

人類與新冠病毒抗爭已進入第三個年頭,期間始終不乏「共存」與「清零」的爭論。但作為「群體免疫論」鼻祖的英國,幾經疫情蹂躪,早已證明「佛系抗疫」只是海市蜃樓般的「神話」。而美國更是付出7100多萬人確診、逾88萬人死亡的慘痛代價。儘管英美等西方國家近期紛紛放鬆防疫管制,英國甚至宣布將放棄所有防疫措施、選擇徹底「躺平」,不是因為他們找到了防疫抗疫的制勝良方,而是無法在保障民眾生命安全、疫情有效管控與經濟生產復甦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而不得不作出「共存」的被動選擇,這是無奈之舉,亦是自由主義的代價!

與西方相反,過去兩年來,無論是內地,還是港澳特區及台灣地區,雖然制度不同、防疫措施各有差別,但由於都堅持主動「清零」策略,加上四地民眾高度自律,不僅能夠短時間內有效控制住疫情反覆與擴散,最大限度減少感染、發病和死亡,避免醫療資源擠兌,又能最大限度縮小疫情影響範圍,減輕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清零」的中國以靚麗的防疫成績和數據為世界防疫抗疫樹立了樣板,這不是應該值得我們驕傲與珍惜的模式嗎?又何必削足適履向西方看齊?

近期Omicron變種病毒橫掃全球,內地及港台亦相繼破防。有些人認為Omicron症狀輕,未必要花極大力氣去趕盡殺絕,甚至有人倡議通過「自然染疫」+「群體免疫」方式達到「與病毒共存」目標。這種想法顯然是危險的,因為儘管Omicron輕症多,但仍有致命風險,一旦感染基數大幅飆升,重症和死亡一定會相應增加,必將危及數量眾多未打疫苗的長者和兒童,我們決不能拿他們的生命來冒險。何況確診個案增加會對醫療量能造成負擔,壓縮了其他醫療需求。此外,我們對新冠病毒的了解還不夠,感染後會不會造成長期後遺症也很難說,更何況誰也不敢斷言未來會不會出現毒性更強的新變種病毒。少一個人感染,就等於少了一串人感染,以及伴隨的醫療支出與社會成本。

按照本港過去兩年的經驗,只要堅守主動、動態「清零」不動搖,不斷檢視完善「外防輸入」及圍封強檢等措施之不足,加上全港市民齊心協力,忍一時不便圖長遠安全,我們一定可以盡早度過這一波危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論|與其被逼「共存」 不如主動「清零」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