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病毒共存代價高 動態清零最實際

文/陳術

變種病毒Omicron在葵涌邨一帶蔓延,而且有失控的勢頭,全邨累計有超過百人確診,繼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質疑「清零」不切實際後,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亦指出,在新階段必須認識病毒會「長期傳播」,清零是不可能的任務,故此世界很多地方正開始在廣泛接種疫苗的情況下與病毒「共存」。對於不同專家、社會人士指出香港可以「模仿」其他地方與病毒共存,筆者認為絕不可行,因為不論病毒是強是弱,香港何時能夠清零,人命始終是我們最應考慮的重要因素。

關於動態清零與病毒共存的爭論,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福和就表示,是否與病毒共存需有前設條件,因為Omicron仍具殺傷力,例如長期病患者或長者受感染,仍會引起嚴重反應或死亡,除非社會接受此情況。另外,陳福和亦指出要考醫療系統可否承受更多人染病,不影響本港與內地及海外的通關等等,現階段應該以保障市民健康及醫療體系為重,盡量控制病毒蔓延。

保障市民健康為重

陳福和的分析,筆者十分認同,對於與病毒共存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問一個問題,就是社會能否承受人命傷亡?有人說Omicron如「感冒」,其實Omicron只出現了一段短時間,是否真的如「感冒」一樣成疑;而且感染Omicron後,後遺症若是一年半載後才出現,又如何呢?尤為重要的是,不論是長者還是長期病患者,他們的命都是命,我們又怎忍心因為要「開食肆」、「開處所」而要他們承受風險?說到底,與病毒共存就是一種消極的抗疫方法,更是忽略了市民的健康。

筆者認為,面對Omicron,甚至面臨Delta的雙重夾擊,本港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加強防疫抗疫工作,切斷現時不同病毒的傳播鏈,結束第五波疫情。具體措施方面,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可循三方面作考量,第一是若然某大廈出現多於兩宗確診個案(具體數量應由衞生部門經評估後決定),相關大廈可能要短暫封閉三至五日,期間大廈居民應檢測不少於五次;第二,由於香港已經出現了多條病毒傳播鏈,所以特區政府應推行全民強制檢測,把所有確診個案都在短時間內揪出來;第三,則是疫苗接種工作,不應只促使市民「打第一針」,而是要至少完成兩針才能進入不同處所,以求早日戰勝疫情,爭取早日與內地通關。

面對病毒 不可躺平

因為工作繁忙、超時工作等問題,社會曾出現一股「躺平論」,大意為「只要躺下來,就不用拼搏」;工作、學習上「躺平」,故然不可取,而面對「殺人病毒」還要「躺平」,更是萬萬不可。今日,有人聲稱Omicron殺傷力少,所以可跟病毒共存;他日,有較強的病毒出現,身體較強壯的人士,還認為可以與病毒共存;到最後,如果超級變種病毒出現,再強壯的人身體也承受不了,到時又如何呢?面對世紀疫症,除了實際的抗疫措施,我們還需要堅定的信心,毫不動搖地抵抗病毒!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病毒共存代價高 動態清零最實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