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作為一種文化「舶來品」,脫口秀起源於歐美的「Stand-up comedy」,又稱單口喜劇,即「一人一麥」的原創笑話。1990年,香港演員黃子華引入了這種表演方式,翻譯為「棟篤笑」,採用粵語表演。2009年,脫口秀開始在內地萌芽。2017年起,伴隨着多檔國內脫口秀節目興起,這一喜劇形式進入大眾視野。

雖然脫口秀在香港市場上的規模仍顯小眾,但其發展態勢卻不容忽視,尤其在年輕群體和文化愛好者中,對脫口秀的興趣猶如雨後春筍,亟待合適的土壤進一步滋養。點新聞記者採訪了深耕香港的脫口秀主理人、演員,了解行業困境,並向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藝術發展局,諮詢政策支持的可能性。

行業痛點一:場地申請繁瑣,檔期難定
深耕香港的脫口秀主理人羅多多在接受點新聞採訪時表示,香港各類文藝演出眾多,這使得場地預約檔期異常緊俏。像康文署的場地,往往需要提前半年以上提交申請,即便申請了,也不一定能獲通過。這背後存在着兩難困境——申請場地時需提交演員名單,惟半年時間跨度過長,演員的檔期很難確定,若後續演員有變動,又需重新申請。
行業痛點二:場地費用高昂,票務壓力大
在場地費用方面,不同場地差異較大。羅多多表示,康文署的場地相對划算一些,但商業場地的費用則較為昂貴。大部分場地採用固定費用加票務分成的方式,這對於演出團隊來說,壓力巨大,如果票賣得不好,固定費用依然需要承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脫口秀演出的規模和頻率。
行業痛點三:場地資源分配不均,優先級低
羅多多還指出,脫口秀在香港被視為一種相對小眾的藝術形式,在藝術發展局的年度資助項目以及康文署的場地審批中,其優先級明顯低於舞蹈、戲劇、視覺藝術等傳統藝術形式。當多個藝術活動同時申請場地時,脫口秀往往被排在最後考慮,甚至有時會遭到拒絕。例如,他們曾嘗試申請多個康文署場地,僅有零星幾個獲批,而為了增大成功率,基本將全港的各類場地都嘗試申請了一遍,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點新聞記者同步向康文署查詢得知,過去一年,僅有兩個脫口秀表演活動的申請成功取得檔期。此外,康文署表示署方一直支持本土藝術文化活動發展,在脫口秀/棟篤笑方面,今年6月27日至29日,由搞笑聯盟主辦的《阿V棟篤笑——香港一齊笑》將在上環文娛中心劇院舉行三場公開演出和三場工作坊,節目由香港土生土長的印度裔棟篤笑藝人Vivek Mahbubani(阿V)擔綱演出。據了解,該活動由康文署贊助,並納入為「香港流行文化節2025」的節目之一。
市場現狀一:受眾局限,市場較小
在香港講過脫口秀的演員Tiffany認為,香港的脫口秀場地資源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脫口秀在香港的受眾群體相對局限。由於香港本土以粵語文化為主,普通話脫口秀的受眾集中在在港讀書的學生和工作的港漂群體,這部分人群數量相對有限,而粵語脫口秀市場又因缺乏類似內地脫口秀綜藝的推動,發展較為緩慢,尤其是黃子華、Vivek等粵語脫口秀演員之後,市場出現了一定的空白期。
最近一期的普通話脫口秀專場於4月19日在香港理工大學的賽馬會綜藝館舉行,邀請到了內地知名藝人孟川、于祥宇、Rock等,現場觀眾滿座。就讀於理工大學的研究生小林在觀看後告訴記者,內地演員的文本很強,只是在香港本地尚未打開市場,而港漂學生群體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
除了香港理工大學,脫口秀團隊合作較多的另一個場地是位於柴灣的青年廣場,這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推動的青年發展項目,設施包括Y綜藝館、Y劇場、Y展覽平台、多用途場地、辦公室、商舖及青年旅舍。
市場現狀二:內地與香港脫口秀市場的割裂
羅多多認為,內地脫口秀明星來港演出時,雖然能吸引一部分港漂觀眾和脫口秀愛好者,但對於本地受眾的覆蓋範圍較窄,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語言和文化壁壘。不過,內地脫口秀演員來港演出也並非毫無益處,他們的到來對於本地脫口秀市場有一定的振興作用,讓香港的脫口秀觀眾感受到更多的關注,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經驗交流,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本地脫口秀市場的發展。

此外,點新聞向康文署查詢,獲回應指,脫口秀表演場地的租用申請依據現行訂租政策及審批准則等安排處理。申請團體可因應擬辦活動類型及規模等因素,向合適的場地遞交租用申請。如活動屬於藝術性質(包括脫口秀),署方會把該申請與其它擬辦演藝活動的申請一併考慮。同時,康文署為合資格的非牟利團體提供特惠場租計劃,並在技術意見、宣傳物料擺放等方面提供協助,還歡迎藝術家及藝團提交節目建議書,以多種形式合作推動表演藝術發展。
至於藝發局,局方表示,作為政府指定推動香港藝術發展的法定機構,一直透過多元化的資助計劃,培育本地具潛質的藝術團體及藝術家,支持及鼓勵他們積極創作、實踐計劃。過去,藝發局曾資助過一些結合舞蹈劇場的棟篤笑演出及劇場喜劇表演,並且推出「藝術空間計劃」,以低於市值租金作為藝術工作室,為本地藝術家和藝團提供創作及展演場地,為觀眾帶來嶄新的藝術體驗。計劃包括「ADC藝術空間計劃」、「大埔藝術中心」,以及「Landmark South藝術空間」,集結了多個設施,例如展藝館、藝術資訊中心、27間藝術工作室,連結藝術家與市民大眾。
目前,從實際申請情況來看,脫口秀團隊獲得場地支持的難度依然較大,政府部門與公營機構對相關領域的關注和扶持力度相對不足,尚未形成專門針對脫口秀藝術形式的有效支持體系,這使得脫口秀在香港的藝術生態中處於相對邊緣的地位,難以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破局之路:聯動與創新
儘管面臨諸多困境,但香港脫口秀市場仍在積極探索破局之路。羅多多提出,香港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進行聯動,開展大灣區巡演活動,例如,某個演員可以在一個周末分別在深圳、香港、珠海、澳門、廣州等多地演出,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演員的差旅成本,增加演出場次,提高收入和積極性,還能將香港的脫口秀市場與大灣區文化市場相結合,拓展受眾群體,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此外,一些團隊和演員也在嘗試創新的表演形式,如將脫口秀與「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以增大申請場地的成功幾率,吸引更多受眾群體。同時,加強與商業品牌的合作,通過贊助、聯名等方式解決資金和場地問題,也是目前脫口秀團隊正在嘗試的方向。
香港脫口秀市場在場地資源不足等困境下艱難前行,但也面臨着大灣區發展機遇、年輕人對文化消費的需求增長等機遇。然而,要實現脫口秀市場的繁榮發展,仍需政府、社會組織、演出團隊和演員等各方共同努力,優化場地資源配置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強市場推廣和人才培養,打破地域和受眾限制。隨着香港社會對文化多樣性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脫口秀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有望在港獲得更多培育與支持。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