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香港,這座國際化大都市,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目光。在醫療領域,它同樣面臨着時代的挑戰與變革。近期,香港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措施的推出,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層層漣漪,而社區藥房在這場改革浪潮中,正站在機遇與挑戰的十字路口。
公營醫療的困境與破局
長期以來,香港公營醫療體系承擔着保障市民基本醫療需求的重任,宛如一座堅實的堡壘。然而,隨着時代發展,這座堡壘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壓力。

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劇,老年人口比例不斷攀升,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如潮水般湧來。老年群體往往患有多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的醫療照護和藥物治療,這使得醫療資源的消耗大幅增加。同時,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也愈發凸顯。一些熱門科室和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分布在特定區域,導致部分地區的患者就醫困難,而另一些地區則可能存在資源閒置的情況,影響了醫療服務的效率與公平。此外,服務濫用現象也時有發生,部分患者過度使用公營醫療服務,擠佔了有限的醫療資源,使得真正有需要的患者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政府果斷推出多項收費改革措施。調高急症室和普通科門診的收費,旨在引導患者更加理性地使用這些緊急醫療服務,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調整住院費用結構,合理分配醫療成本,使醫療費用的支出更加科學合理。這些措施猶如一劑良藥,試圖緩解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助力公營醫療服務長遠可持續發展。
社區藥房迎轉型曙光
在多項改革措施中,社區藥房計劃似乎讓其他醫療服務渠道迎來新的需求和市場機遇。政府計劃於2026年底推出社區藥房計劃,目標是全港18區,每區至少設有5至6間社區藥房,主要服務公立醫院、院舍人士及參與慢病共治計劃的市民。
醫衞局稱,計劃將讓接受政府資助服務的病人,以可負擔的費用在社區買藥及接受專業藥劑服務,將安排較頻密的藥物配發,確保劑量準確,並提供藥物諮詢及輔導、藥物整合及藥物安全信息等。這一措施不僅可以讓病人留在社區,也可令整個醫療系統運作更有效率、更暢順。

部分議員及業界人士亦積極呼籲政府支持社區藥房。他們希望政府通過補貼、稅務優惠及政策配套等措施,鼓勵社區藥房承擔更多基層醫療角色。例如,社區藥房可以與私家診所、公營醫院建立合作機制,共同構建「跨機構、跨層級」的整合式醫療網絡。在患者就診後,私家診所或公營醫院可以將患者的後續用藥和康復指導等工作轉介給社區藥房,由社區藥房為患者提供持續的醫療服務。
競爭與成本的雙重壓力
然而,改革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社區藥房在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公營醫療費用上調並不意味着患者必然會轉向社區藥房。私家診所憑借其專業的醫療服務和個性化的診療方案,吸引了眾多對醫療服務和質量有較高要求的患者。私家診所的醫生通常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加細緻、全面的診斷和治療。連鎖零售藥店則依靠其豐富的商品種類和低廉的價格,吸引了一部分對價格較為敏感的消費者。這些競爭對手的加入,使得社區藥房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市場份額的爭奪將更加白熱化。

在營運成本方面,社區藥房也面臨巨大的壓力。雖說藥品採購成本由醫管局承擔,但社區藥房需要招聘專業的藥劑師和銷售人員,以確保藥品的質量和服務的專業性。然而,藥劑師等專業人才的短缺和薪資水平的提高,使得社區藥房的人力成本大幅增加,這些成本的上升進一步壓縮了社區藥房的盈利空間,增加了經營壓力。
另一方面,法規層面的嚴格要求也給社區藥房帶來了挑戰。香港對藥房的監管一向嚴格,從藥物儲存、處方審核到執業資格,每一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規範。面對新需求和新業務模式,社區藥房必須加強合規管理,確保每一項操作都符合法規要求。例如,在電子處方和遠程問診等新業務模式下,社區藥房需要確保患者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嚴格按照規定進行處方審核和藥品調配,避免因操作不當而產生法律風險。

陳凱欣:明晰社區藥房政策 協同公營醫療改革減壓
在這場改革浪潮中,議員和業界人士的聲音為社區藥房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立法會議員陳凱欣指出,目前香港尚未有完整的社區藥房政策,對社區藥房的定義也不明確。政府計劃明年底推出社區藥房計劃,但具體細節尚未公布。她認為,社區藥房可以成為病人分流的社區服務點,從而緩解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因此,政府應在公營醫療收費改革的同時,確立社區藥房的政策定位及發展方向。除了為慢性病人提供取藥及藥物管理服務外,還應探討雙向轉介制度,加強社區藥房與公營門診服務的配合,為公立醫院服務減壓。
陳凱欣續指,長遠而言,政府應探討加強藥劑師在醫療服務上的角色,利用社區藥房平台為市民就偶發性疾病提供諮詢,將社區藥房發展為市民求醫的接觸點,減輕公營門診的服務壓力,降低香港整體的醫療開支。
彭鴻昌:社區藥房拓展雙路徑 推動醫療服務體系升級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社區藥房雖在收費上與私家診所存在差距,但已為中下階層提供了更便捷的醫療服務。他提到,當前社區藥房的藥費約為公立醫院的四倍,但因其便利性,患者可避免專程到醫院取藥。他強調,社區藥房的發展有兩個層面,一是補充藥物服務,若社區藥房能提供更多取藥點,患者可就近取藥,避免頻繁往返醫院;二是基層醫療層面,希望社區藥房能以接近成本的價格提供更多基礎藥品,市民可通過基層醫療網絡解決問題,無需進入急症體系。
彭鴻昌續指,社區藥房的擴展不僅能方便市民購藥,還能通過分流患者減輕普通科門診和急症室的壓力,是醫療服務體系發展的重要方向。
業界:收費改革將至 多方協作讓分流更順暢
社區藥房業界代表蔣女士接受訪問時提到,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到今年年底才生效,目前社區藥房並未感受到來自收費改革的直接影響。至於改革提到的將分流去社區藥房的病人,蔣女士表示,可以承接分流的藥房需要先經過投標,投標後醫管局會考量藥房是否符合承接病人的條件,包括有足夠的空間、配備藥劑師等,滿足所有條件才可中標,這些要求並不低。不過,目前還有一年的時間計劃才正式生效,她相信在這期間,各方都會更了解哪些類型的病人更適合分流至社區藥房配藥,整體流程也會更為暢順。

蔣女士認為,完成這個計劃需要衞生署、醫管局、社區藥房各方共同努力,現在醫管局承擔了藥物的提供,大大降低了社區藥房營運者供應藥物的壓力。她相信,該計劃推行後一方面可以減少長期病患者因病情變化帶來的藥物浪費,另一方面社區藥房也可以更細緻地向病人講解每一種藥物的作用。
香港的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是邁向更公平、更高效醫療體系的重要一步。在這場改革中,社區藥房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承受着巨大的挑戰。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明確社區藥房的政策定位和發展方向,為社區藥房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作為接觸市民最直接的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社區藥房需要與時俱進,積極適應改革帶來的變化,緩解公立醫院的壓力,解決基層市民的看病難題。
(點新聞記者鄭洢林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