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妮娜
凌晨收到David Roman發來的WhatsApp訊息:「Nina I hope you are safe.」(希望你平安)。他是我10年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時,學術論文寫作課的美國外教。在大埔宏福苑大火中不幸喪生的人數持續上升,向來關注中國新聞的David久未聯絡,一定是看到了媒體報道——筆者是他為數不多在香港生活的中國學生,安不安全?或許不僅是一個遠在北美洲老師對學生的牽掛,也是這場世紀大火引發一系列討論中,香港需要正視的拷問。
回答問題有很多種方式。但在所有回答中,行動最有說服力。無疑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宏福苑數千人居民在大火後的安置問題將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不要忘記,香港總人口750萬,如何讓這個城市的居民繼續昂頭前行亦同等重要。昨日特區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在等待官員出場的一個小時,鏡頭裏有現場工作人員談笑,討論區立馬有人發聲譴責:「這個時候,怎麼笑得出來!」事實上,對逝者表示哀悼自從大火發生後,在各行各業以不同形式體現。比如,註冊地在香港的機構官方網站顔色由彩色變為黑白;藝人取消參加活動行程;香港暫停大部分娛樂盛事;甚至行政長官李家超宣布暫停立法會換屆選舉所有宣傳工作,12月7日選舉是否延期待定。在這種氛圍下,記者招待會上,傳媒工作人員在聊天中的笑也是被網民譴責的。於是,整個香港沉浸在肉眼可見的悲痛中。
然而,除了同理心外,我們中華民族有化悲痛為力量的勵志傳統。因而當《紐約時報》網站實時更新這場火災中死傷人數的同時,當地志願者自發組織各種援助為受災難影響人群提供衣食住行的新聞,同樣發布在顯著位置。這大概也是David發來訊息時,不是疑問句而是陳述句的原因。相信所有在此次火災中不幸遇難的居民一定希望看到他們的家人很快振作起來,繼續正常的生活,而不是困於原地。如果要為這種繼續的姿勢做一個畫像,那個姿勢應該是昂頭繼續前行,至於臉上是否有笑容不重要。只要是發自內心,而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姿態,就足以告慰逝者,也是對香港是否安全的最好回應。
災難發生後,各種質疑湧現。關於事故原因、關於老齡化、房屋問題、監督機制等等涉及香港社會深層矛盾的討論被大火點燃。怨氣、火氣零星散布在各個社交媒體的留言區中。反而,此前學者擔憂的突發社會事件容易引爆的虛假消息,在信息市場稍微露頭便被糾正。這從一個側面顯示,大眾對此次災難能夠推動有關部門解決沉痾寄予厚望。
保持信息發布的公開透明,無疑是阻止信息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盡可能避免虛假信息氾濫的尚方寶劍。與此同時,從大火導致的巨大損失中迅速振作起來,讓生活盡快復常,避免形式主義,是有效回應公眾質疑的肢體語言。
相關閱讀:
(有片)宏福苑五級火|李家超:政府所有慶祝活動取消 將舉辦悼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