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特區政府於11月11日至11月30日舉辦共39場2025立法會「愛國者同心治港」選舉論壇。論壇邀請各地方選區、功能界別和選舉委員會界別的候選人,以及其選區或界別的選民和市民出席,加強選民和市民對各候選人的認識及了解,提高社會的關注度,令大家踴躍投票。
今日(26日)下午,功能界-科技創新界論壇於荔枝角政府合署禮堂舉行,論壇分為政綱介紹、必答環節、抽籤回答及總結四個部分。科技創新界候選人Z1號麥騫譽和Z2號邱達根同台闡述政綱。
在必答環節,當被問及政府應如何運用科技解決住房問題時,麥騫譽指出,目前公屋輪候一般需等待4至5年,而科技創新正能為解決此問題提供助力。他舉例指,可透過人工智能技術與算法來加快建房效率,並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輔助土地規劃,同時結合社會福利資源,進一步提升居住衞生水平。此外,他也強調應積極培育初創企業,推動更多創新方案的發展與落實。
邱達根則給出兩個方向,一是政府應多加運用數據,掌握人口結構,如基層、中產人數分別有多少,以及收入如何,以此來調整供求方面的問題,並預測未來的人口結構。二是利用科技資源,解決程序問題,如利用AI縮短相關程序步驟或時長。
被問及有什麼建議進一步促進立法機關和政府良性互動時,邱達根表示,立法會除監察政府,亦要推動立法,令社會更公平,同時促進社會發展。當局需高效推動創科發展,同時加深大家對創科領域工作的了解。
麥騫譽則表示,議會中存在良性互動,各方既相互制衡,也彼此配合。尤其在創科領域,因其發展猶如「與時間賽跑」,高效執行至關重要,這就使得順暢的溝通顯得更為重要。
談及創科在醫療服務領域的運用,麥騫譽說,65歲以上的長者比例增加,2040年,這一比例會增長到30%,當局已在使用AI,如HAGO等,但政府亦要反思是否掌握了眼前的數據。他建議當局用科技升級醫療設備,利用AI整合數據,以做得更好。
邱達根提及,他曾擔任6年的醫管局成員,並成功推動了私營診所的市民健康數據與醫管局共享。為實現「全民大健康」的目標,他認為下一步的關鍵在於全面整合病人數據,這包括市民入院後的信息以及私人醫院的紀錄。同時,他亦指出,非政府組織(NGO)也掌握了大量相關數據,可納入整合範疇。
在抽籤問答環節,邱達根就推動傳統工業升級轉型及發展新興產業提出建議。他指出,以前香港缺乏土地,如今很高興看到北部都會區發展。政府推出「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為招商引資、內外引資、高精尖產業發展等方面帶來利好,他建議,政府未來可考慮將政策中2億元的投資限制提升,並推動本地產能提升。
在談及生命健康科技領域時,麥騫譽就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的背景下發揮自身優勢提出了建議。他說,應推動科研產業化,善用真正懂產業的業界人才,並將更多資源投放於初創公司,以把握國際科創中心的機遇。
麥騫譽在回應「如何鼓勵融資」的問題時指出,當前尋求投資的結果存在較大的隨機性,因此需完善溝通機制。香港擁有眾多優秀的科研人才,但在底層科研技術的重視程度上與內地存在認知差距,須搭建更多溝通橋樑。
邱達根在回答「應對土地資源有限有何措施」時表示,香港須聚焦發展。他建議與大灣區實現優勢互補,如將研發環節留在香港,其他環節可延伸至大灣區。此外,應重點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生命科技等佔用土地較少的產業,並積極善用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潛力。
在談及香港該如何配合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時,邱達根表示,新質生產力是理念,各行各業都要運用科技提升自己的生產力,公司亦要提升管理模式、人力管理方案、公司結構,所以需要全社會一起,應用本地的科技產品。他指出,出海也非常重要,國家高新技術產品要通過香港國際標準走出去。
就如何吸引創科人才,麥騫譽提出多項措施:其一,和內地簽署多邊協議,共享實驗室;其二,吸引海外的人才來港學習;其三,培養本地的創科人才,讓青年在中學時期就接觸科創及IT,從而提升中小學的科創氛圍,讓大學實習計劃變成「中學實習計劃」。
(點新聞記者陳子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