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順潮
香港第三所醫學院花落香港科技大學,消息一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不僅是香港醫學教育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一步,讓這個國際都會在港大、中大之後,增添第三所具世界級水準的醫學院,為國際學生來港升學提供多一個優質選擇,也有助香港更好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建議中關於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整體部署。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近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醫學院團隊已具雛形,目前已經有6位臨床教授加盟,對招攬教學與科研人才充滿信心,並將展開全球招聘工作。至於醫學院日後的收生背景,首階段預計以具生物科學基礎的學生為主;隨着醫學院不斷發展,亦希望吸納其他領域的學生,例如具人工智能、工程、數據科學等背景,科大已就此制訂相關計劃。
目前香港擁有兩所享譽國際的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和中大醫學院——在國際大學醫學學科排名中長期位列全球前列、亞洲領先。本港醫學教育根基深厚,第三所醫學院最值得期待之處,正在於「錯位發展」:不是簡單複製既有模式,而是善用科大在科技與科研上的優勢,補上醫療科技與跨學科創新的板塊。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指出,科大醫學院的策略定位清晰,強調醫療與科研深度融合。政府亦留意到科大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及腦神經科學等範疇的科研成果,相信有助香港應對人口老化、慢性病增加及醫療人手短缺等結構性挑戰,並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眾所周知,科大校長葉玉如是阿茲海默症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同時擔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並曾在國際藥廠任職,兼具科研、產業與政策視野,相信有利科大籌辦醫學院時「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在腦科學等重點領域打造更具影響力的研究重鎮。
國家「十五五」規劃建議強調,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從這一視角出發,科大以四年制第二學位(graduate-entry)課程收生的安排,有助吸納全球知名大學的優秀本科畢業生,特別是與生物醫學、工程及數據科學等相關學科背景的人才。
筆者曾於2024年10月在立法會就本港設立第三所醫學院提出建議,當時已參考新加坡成功建立醫學院的例子,倡議在香港開辦四年制「美式」醫學學位課程,讓不同專業領域的大學畢業生有機會修讀,從而在較高學術與專業水平的基礎上,提升本港醫療研究及創新能力。現時科大在生命科學、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方面具備優勢,結合國家大力推動生物製造與醫療科技的方向,相信有條件培養更多生物製造和醫療創新領域的頂尖畢業生。
也許有人會問,香港只有700多萬人口,是否真的需要三所醫學院?筆者認為,這個問題至少要從兩個層面思考。第一,若香港希望在未來社會及經濟發展中,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質素及創新能力,就不能只以「700多萬人口」作為上限,而是要以千萬人口規模來設想就醫市場的需求,包括本港人口老化、旅客及專業人士來港工作生活所帶來的醫療需要,以及內地居民來港就醫的潛在增長。從這個角度看,預先布局多一所醫學院,是為未來預留空間。
第二,就醫市場的視野,應放在粵港澳大灣區約8700萬人口。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愈趨成熟,區內人員流動日益頻密,區域居民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香港在國際醫療體系中的標準、專科實力與科研平台,若能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形成良好分工與互補,將有條件把服務對象由單一城市擴展至整個區域。配合大灣區一體化持續深化,香港有條件把「醫療旅遊」與高端醫療服務結合起來。筆者早前曾建議特區政府向中央爭取研究試行「醫療簽證」安排,吸引持有醫療保險的內地病人赴港光顧私家醫院,在不壓縮公立醫院資源的前提下,發展具香港特色的國際醫療服務,逐步打造先面向大灣區、再輻射整個亞洲以至國際的醫療旅遊樞紐。
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醫學院的籌辦與發展,不僅關乎醫療資源的增加,更體現一個城市的科研實力與創新能力,也是培養頂尖醫療與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香港經濟正處於轉型關鍵期,需要更多專精科研人才和高質素創新項目,帶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第三所醫學院的見雛形,正是香港在新階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自身醫療與創新動能升級的一個重要契機,從而形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第七屆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