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第四屆東盟與中日韓經濟合作與金融穩定論壇(AMRO論壇)於今日(25日)舉行。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主任兼首席執行官渡邊康人在致辭時指出,全球互聯互通屬性仍存,資本跨境流動、經濟體政策傳導等緊密關聯,但世界正處於轉型期,既脫離舊有全球化規則,而穩定新秩序又尚未形成。東盟與中日韓地區作為全球經濟核心,貢獻了超四成的全球經濟增長,區域發展舉措對全球格局重塑意義重大。
渡邊康人強調,東盟與中日韓合作的韌性源於適應性、多元化及抗衝擊凝聚力,而非單一模式。區域需持續推進金融合作深化、加快數字與支付領域投資、強化危機應對機制建設。
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在論壇發言時指出,外部環境日趨複雜,亞太地區經濟體仍展現出強大抗衝擊能力,經濟增長、金融市場及貨幣兌換均保持總體穩定,這得益於數十年來經濟基礎的夯實、本幣債券市場的發展及宏觀金融政策的穩健實施,而區域協作與一體化進程更是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余偉文指出,區域本幣債券市場發展獲得多項協調舉措支持,地區內多數銀行發行以本幣計價,有效降低了外部傳染風險。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亞洲地區一體化程度位居全球前列,為抵禦全球動盪提供了緩衝。但他同時強調,貿易相關不確定性雖有所緩和,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廣泛風險仍存,人口老齡化、數字化及人工智能發展等結構性變革也帶來雙重影響,深化區域合作至關重要。
在具體合作方向上,余偉文提出三個方面,其一,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數字化可提升貿易效率,助力中小企業參與區域價值鏈;其二,擴大本幣使用範圍。目前,區域跨境交易和對外融資中本幣佔比仍較低,貿易結算多依賴外幣,需進一步推動區域支付一體化、本幣資本市場發展,完善避險工具並實現金融基礎設施跨境互聯;其三,強化區域金融安全網。他還提到,相關國際機構在區域合作中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宏觀經濟監測工作助力政策協調與風險應對。
國際清算銀行(BIS)亞太區首席代表張濤在發言時表示,全球經濟增長趨緩且經濟體間差異明顯,亞洲經濟雖保持韌性,但金融體系結構性變革帶來了新挑戰,市場化金融與非銀行中介深化跨境關聯,數字化重塑市場運作,創新與風險並存。
張濤在發言時亦提及中美貿易關稅有關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中美貿易關聯度高的企業,在關稅公告日前後股價跌幅大,且負面影響持續3個月以上,關稅衝擊還會通過供應鏈間接傳導至非直接關聯的貿易企業。
今年論壇由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金管局及國際清算銀行共同舉辦。論壇聚焦於東盟與中日韓地區如何在維護金融穩定與強化宏觀金融韌性的同時,持續推動長期經濟發展。
(點新聞記者章芸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