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11月7日至9日,2025科學家(國際)大會(ISF2025)於長沙成功舉辦,點亮全球生命科技版圖新座標。本次大會以「生命科技新紀元:重塑人類健康未來」為主題,由酶好生活集團(中國)有限公司、中國電子商會、中關村健康服務產業促進會及臻萃(江蘇)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辦,並得到湖南可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長沙可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來自全球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餘人齊聚長沙,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外院士、全球知名科學家及醫療健康領域優秀代表以頂尖智慧引領,描繪生命科技的未來圖景。通過主論壇、平行論壇、圓桌對話、展區展示等多元形式,大會構建了集「學術引領、技術突破、成果轉化、產業落地」於一體的高能級平台,集中呈現生命科技前沿領域突破性成果,推動行業洞察與產業實踐深度融合,為產學研協同創新開闢了新的路徑。
頂尖智慧 共探科技前沿
開幕式上,湖南省長沙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二級巡視員李曉斌在致辭中肯定了大會對全球生命科技交流與地方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2025科學家(國際)大會組委會副主席、中關村健康服務產業促進會會長孫德海進一步指出,大會既是學術盛會,更是共促人類健康的契機,倡議以科技創新為槳,攜手開啟生命科技嶄新紀元;2025科學家(國際)大會組委會主席、酶好生活集團董事長兼CEO周訓勇以「生命科技新紀元的創新組織形態:酶好生活共生體」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在人工智慧與生命科技並行的時代,大會致力於搭建起生命科技交流的橋樑,並提出「酶好生活共生體」的構想,為人類世界進步與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及國內外權威專家出席主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共同勾勒出生命科技的未來疆界,彰顯了大會的全球影響力。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Gregg L. Semenza,以「缺氧誘導因數:從生理機制到醫學應用」為題分享最新研究進展;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Thomas C. Südhof,圍繞「生命科技創新與人類健康:基礎研究與應用的協同之道」展開權威闡述;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Konstantin Novoselov,憑藉「未來已至·材啟新元」帶來新材料領域的創新成果;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Brian K. Kobilka,則以「GPCR啟動的結構見解:對藥物發現的影響」為主題深入解讀;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趙立平,聚焦「從生存本能到智能健康:肥胖及以後的腸道微生物組」發表深度見解;洪都拉斯駐華大使Salvador Moncada圍繞「藥物學領域的發現及其對治療的影響」分享深刻洞見;《柳葉刀》雜誌主編Richard Horton通過視頻送上祝願,誠摯祝賀此次大會圓滿舉行。
在主論壇題為「A new era in life sciences, reshaping the future of human health」的圓桌對話上,沙利文大中華區合夥人兼董事長總經理張葛建擔任主持,諾獎得主及院士專家們跨越學科邊界,圍繞基礎研究向應用轉化、全球健康議題破解等核心方向展開思想交鋒,在多個關鍵領域凝聚建設性共識,為生命科技的未來發展路徑提供了重要參考。
多元議題 推動深度交融
作為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大平行論壇全面展開,議題覆蓋了酶科技、糖尿病防治、腫瘤與免疫治療、生命科技前沿技術、細胞科技、微生態、人工智慧與健康資料管理、健康產業與創新投資、精準營養與功能食品開發、化妝品科技賦能等前沿領域。
各論壇通過專業的學術報告、深入的圓桌討論等多種形式,有效促進了各細分領域的技術交流與產業合作。
重磅簽約 產業落地提速
大會期間,一批重要戰略合作項目現場簽約,涵蓋生命科技研發、醫療服務創新、產業落地應用等方向,為科技成果轉化開啟快速通道,標誌大會在產學研協同創新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時,「源肽盃」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綠色化妝品創新創業大賽的啟動以及化妝品科技人才發展公益計劃基金的成立,為行業創新生態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12+場高水平論壇、11+場國際圓桌對話、100+場專業學術演講以及多項戰略合作,凝聚了全球科學共識。大會亮眼的成績單,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在生命科技領域的最新突破,標誌「健康中國2030」戰略實施取得重要進展。通過精準把握全球科研趨勢,大會推動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合作與產業布局,顯著提升國際話語權。
立足這一堅實基礎,大會的延續性價值正在顯現。第三屆科學家大會擬於2026年11月舉辦,將以「哲學、科學與生命的共生:同成長,共未來」為主題,進一步匯聚全球產學研力量,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為構建人類健康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開啟生命科學造福全人類的新征程。
ISF2025通過構建跨學科、跨地域的國際交流平台,在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創新深度融合的同時,成功將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為公眾可感知的健康解決方案,實現了專業知識向社會價值的有效傳遞。這一過程獲得了《大公報》、《湖南日報》、芒果TV等主流媒體的持續關注,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印證了大會的廣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