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手機之外的世界:《十三邀》從許知遠到梁啟超

文/關品方

今天介紹許知遠(49歲)。他是一位在中國文化界具有影響力的作家和出版人,以其深刻思考和獨特視角而聞名。他於1976年生於江蘇灌南,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微電子專業。他的專業與文學無關,在文學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出版了多本著作,創辦了《生活》雜誌和「單向空間」。《十三邀》是一檔由他主持的深度紀實訪談節目,自2016年開始播出,每集邀請十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進行深入對話。節目旨在通過對話觀察和理解世界,探討嘉賓們的思想和經歷。《十三邀》以其深刻的主題和高質量的製作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節目形式多樣,拍攝地點各異,內容涵蓋文化歷史、藝術科技等不同領域。

許知遠在《十三邀》中展現他對世界的好奇和對嘉賓的尊重,通過真誠的對話,揭示嘉賓們的內心世界。這種風格使得節目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許知遠是中國當代所謂「公知」(公共知識分子),以犀利文風和深度觀察著稱。他7歲隨父親遷居北京,1995年考入北大。他對文學興趣濃厚,在校期間創辦校園雜誌《微光》。2000年畢業後進入互聯網行業,不久即轉行到自媒體。作為自由作家,他為《三聯生活周刊》《新周刊》《21世紀經濟報道》等撰稿,文風尖銳。他早期主編經歷包括《PC Life》、《中國先生網》、《e龍網》等。2005年,他先後創辦《生活》雜誌和「單向街書店」(後更名為「單向空間」),脫穎而出,成為文化地標。

2001年,許知遠25歲,出版處女作《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記錄他青年時代的思考。其他代表作品包括《中國紀事》、《轉折年代》、《新聞業的懷鄉病》等,關注在社會變革過程中知識分子的角色,與筆者在青蔥歲月時的思想雷同,因而有共鳴。

筆者注意到他特別鍾情於研究梁啟超,這方面又和筆者的志趣相同。雖然有關梁啟超的書籍刊物已如汗牛充楝,他仍立志出版梁啟超傳記系列。從2019年起,他計劃撰寫五卷本《梁啟超傳》,已出版了《青年變革者:梁啟超(1873—1898)》、《梁啟超:亡命(1898—1903)》兩卷本。梁啟超其後26年的思想(尤其是清華時期)其實更具爆炸性,期待許知遠一定要完成另外的三卷本。

梁啟超的《自勵》詩很能夠概括他一生的抱負。全詩如下:「獻身甘作萬矢的,着論求為百世師。誓起民權移舊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後當思我,舉國猶狂欲語誰?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

梁啟超表達甘願成為改革箭靶的犧牲精神,立志通過著述成為後世楷模。他預言自己的思想將影響未來,暗含對當時社會混沌狀態的憂思。他以宏闊的意象賦詩抒懷,表達對變革的堅定信念與無盡理想。此詩作於梁啟超青年時期(28歲),體現其維新派的思想和使命。在文化方面,他立志融合中西哲學,推動社會啟蒙。後世公認他是「百科全書式天才」,其思想影響跨越世紀,影響的人包括了孫中山先生和毛澤東主席。

回頭再說許知遠。他從2016年起主持的文化傳播節目《十三邀》,深度訪談各界人物,引發廣泛關注。他又參與綜藝節目與配音服務,在文化影藝事業縱深發展。2014年,許知遠憑《時代的稻草人》獲第五屆《在場主義散文獎》;2015年獲「中國青年領袖」稱號。他曾赴劍橋大學和加州大學訪學,作品被譯成多國語言。

許知遠體現了從科技到人文、從計算機到文化界的跨界思考。他的書店「單向空間」初期經營困難,促使他探索商業與文化的平衡;《十三邀》成長為深度文化對話平台,展現其個人蛻變成長的心路歷程。

他的自主創新經歷,融合了知識分子的時代觀察和批判精神,不懈地通過文字和對話,影響公眾思考,整理出一套對年輕一代的核心建議。

許知遠以獨立思考和外逸好奇,對抗信息的碎片化和網絡視頻即食文化。他警惕信息泡沫,號召深度思考、批評碎片閱讀,認為微信文章和短視頻內容是支離破碎的、過度被消費市場主導的,令到新一代的思維變得淺薄。為了減少無意義的信息刷屏,他堅持每天留出時間深度閱讀書籍或長文。他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拒絕被動接受算法推薦的內容。他又深具世界趨勢觀,保持對地球上一切真實的好奇心。

許知遠認為年輕人應超越「中國語境」,關注全球議題,而非局限於本土娛樂和消費。他認為當代年輕人處於「自我泡沫」與外部壓力的夾縫中,容易陷入虛無,因而迷失。年輕人可以接受「迷茫是常態」,但必需通過具體行動賦予生活意義,避免被社交媒體上的「虛假自我」綁架,應該專注個人真實成長。他又提倡擁抱年齡與時間的價值,反對「年輕崇拜」,因為智慧隨時間而來,中年後的生活才更加真實豐盈。因此人們不必有年齡焦慮,因為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其獨特價值,重點是積累長期能力,不應追逐短期熱點。

總而言之,要堅持精英意識、拒絕自我矮化。大學生應抬頭望遠精益求精,高等教育應培養社會責任感。即使環境功利,也要保持對知識和藝術的敬畏,滋養精神世界。在信息爆炸的新時代,「慢下來」思考比「快起來」迎合更重要。

由於時代不同了,和梁啟超當年對年輕人的諄諄教誨相比,許知遠的建議不是板起面孔的教條,而是喚醒年輕人對生活本質的追問。

手機之外的世界是怎樣的?筆者以時代趨勢觀察者的視角,過去8年來筆耕不輟,是希望引導年輕人保持獨立思考、強調對抗慣性,以誠摯務實的態度、擁抱多元的視角、不枉時代的付託。許知遠在這方面亦是如此,和梁啟超的治學《自勵》一脈相承。

警惕思維慣性,目的是主動打破舒適區。機械性重複(例如刷短視頻)會讓人停止思考,用「忙碌」掩蓋焦慮。每天留出獨處時間,通過思考、寫作、散步等方式,可以內觀自我。更應嘗試「不熟練的事」(例如學習新技能),藉此刺激大腦,跳出固有模式。

怎樣誠實面對自我與外界?態度是獨立思考,前提是「不欺騙自己」。包括承認局限、接受誤讀,常存謙虛糾錯之心。可以記錄並反思自己的偏見(不預設立場、不人云亦云、不做騎牆派)。

許知遠做採訪時,承認自己「帶着偏見出發,但允許被修正」,在學習中倘開心扉,在實踐中檢驗知識。獨立思考不是空想,需要通過行動驗證;不是「批判思維」,凡事指責批評。年輕人選擇支教做義工或參與到鄉村振興,是「用腳投票」的獨立思考;通過參加讀書會、閱讀長文章,學習理論(文學、哲學、歷史、信仰),然後應用到生活場景中。通過嘗試和失敗,積累經驗和教訓,而非依賴他人給出預設的答案。

對抗「自我膨脹」與「外部噪音」的最佳方法,是拒絕過度花時間在手機上。當前的時代癥結是社交媒體既放大個人存在感(自我戀慕、圍爐取暖),又孕育個體脆弱性(被大眾輿論裹挾)。解決路徑是減少「回聲壁」效應,打破同溫層的保護罩,主動關注不同立場的信息源。要懂得區分「真問題」與「噪雜音」。焦慮源於攀比。人生的意義是滿足自己還是普惠他人?筆者認為,應兩者同時並重。

許知遠建議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最重要的象徵是「背着雙肩背包」到處跑。筆者的朋友香港大爺鄭鎮炎,以74歲的高齡最近完成重走長征路,就是典型。向世界敞開心屝,隨時準備出發。科技界如梁文鋒、趙長鵬和孫宇晨,演藝界如關曉彤、王潮歌和易洋千璽,體育界如陳夢、姚明和李夢,都各自發揮個性。讀書會在全國範圍小組式進行,堪稱遍地開花。具體行動包括定期接觸陌生領域(自然科學、小眾藝術)。「智慧隨時間而來」,年輕人要能夠明白到接受思考需要沉澱,品味人生需要慢活。筆者如果可以重新再來,希望回到當年的19歲。

許知遠認為獨立思考的本質是「對自己誠實,對時間耐心」。他反對將年輕等同於淺薄,也拒絕將獨立思考等同於標新立異。真正的獨立,是在喧囂中守住內心的判斷力。同樣地,真正的自由,是在紛繁中守住寬廣的容忍。「當你忘記自我時,反而最接近自我。」這就是許知遠對年輕人焦慮一代的回應。

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需要新一代中國年輕人承先啟後、奮發圖強。因為科技發展,當代年輕人的行為模式儘管和梁啟超100年前不同,但豪強心志應不變樣,應以他的《自勵》為榜樣。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品評四方|手機之外的世界:《十三邀》從許知遠到梁啟超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