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沛賢
在香港第八屆立法會選舉有序推進的關鍵節點,重溫《「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我們得以清晰看到香港民主的「前世今生」,更能深刻理解新選舉制度對香港民主發展的里程碑意義。香港民主從不是英國殖民統治的「遺產」,而是中央政府堅守「一國兩制」初心、為香港量身打造的制度成果;反中亂港勢力與外部敵對勢力的破壞行徑,也讓我們更加堅定:唯有走符合香港實際的民主道路,才能讓「東方之珠」永葆璀璨。
回溯歷史,香港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從未有過真正的民主。從直接委任總督總攬大權,到長期實行「華洋分治」的種族歧視政策,從嚴禁華人參政議政,到在殖民末期突然推進「政制改革」妄圖埋下分裂禍根,英國的所作所為,本質是維護殖民利益的政治操弄。而中央政府自決定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起,便以憲法和基本法為基石,為香港民主繪製藍圖——從確立「港人治港」原則,到明確行政長官與立法會「雙普選」目標,從組建第一屆特區政府,到三次推動選舉制度改革,中央始終是香港民主制度的設計者、創立者與維護者。回歸以來,香港居民的政治參與管道不斷拓展,從無到有建立起符合「一國兩制」的民主體系,這一事實,絕非任何抹黑言論所能掩蓋。
然而,反中亂港勢力卻屢屢將民主作為「幌子」,行破壞之實。他們勾連外部勢力,發起非法「佔中」、製造修例風波,衝擊立法會、破壞社會秩序,甚至通過「拉布」癱瘓政府施政,讓住房、教育等民生問題久拖不決。這些行為不僅嚴重危害國家安全,更讓香港民主發展陷入停滯。正如白皮書所指出,反中亂港勢力是阻礙香港民主進步的「罪魁禍首」,他們口中的「民主」,不過是綁架民意、謀取私利的工具。
2021年完善後的香港選舉制度,正是破解亂象、撥亂反正的關鍵之舉。新選制以「愛國者治港」為核心,展現出四大顯著優勢:其一,廣泛代表性,選舉委員會規模擴大至1500人,新增「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政協委員和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界」,覆蓋商界、學界、基層等各領域,讓更多聲音能進入治理體系;其二,政治包容性,在愛國愛港旗幟下,不同政治光譜、不同背景的候選人得以公平參選,既有資深參政者,也有公屋居民、巴士車長等基層代表;其三,均衡參與性,立法會90個議席由選舉委員會界別、功能界別、地區直選共同產生,兼顧地區利益與界別訴求,避免單一群體壟斷話語權;其四,公平競爭性,所有席位均需通過政綱比拚、能力較量決出,候選人聚焦經濟民生議題,讓選舉回歸「選賢舉能」的本質。過去四年,第七屆立法會高效運作,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優化營商環境等政策落地,印證了新選制對「良政善治」的推動作用。
香港的民主發展,從來不需要照搬西方模式。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民主標準,香港作為直轄於中央政府的特別行政區,其民主制度必須貼合「一國兩制」的憲制定位,契合資本主義經濟底色與多元社會結構。新選制下,民主不再是街頭抗爭的「鬧劇」,而是解決問題的「利器」——候選人圍繞「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提出具體方案,立法會與政府良性互動,讓民主真正服務於香港居民的切身利益。這種「實質民主」,既維護了國家主權安全,又保障了香港的繁榮穩定,正是符合香港實際的正確道路。
如今,第八屆立法會選舉已成為香港民主實踐的新考場。我們期待,在新選制的護航下,香港能選出一支愛國愛港、務實有為的立法團隊,推動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把握機遇,破解民生難題。正如白皮書所言,「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民主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唯有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香港才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續寫更多「東方之珠」的精彩篇章。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屯門區議會社區參與及文化康樂委員會副主席、屯門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