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AI泡沫論發酵 港股科技股何去何從?專家拆解:外圍AI風險難持續發酵

【點新聞報道】全球市場避險情緒持續發酵,美股昨夜經歷劇烈震盪的「過山車」行情,港股近期亦受外圍市場拖累表現走弱。港股今日(21日)再度受累美股大幅急挫至近低位收市而跟向下尋底。專家指出,受基金獲利回吐及全球流動性緊張影響,港股科技股或維持波動,但明年一季度起,內地AI應用擴展及政策催化有望帶動板塊重拾漲勢,港股整體亦有望在明年迎來反彈。

外圍AI泡沫憂慮對港股影響有限 估值優勢顯著

東亞證券高級投資策略師陳偉聰接受點新聞採訪時指出,近期外圍市場中,美國芯片及雲服務等AI相關企業面臨較大沽壓,市場擔心部分雲服務及AI模型開發企業通過大規模舉債進行資本開支,但現金流及盈利能力暫未出現強勁增長,由此引發AI泡沫爭論,市場憂慮這些企業可能存在過度投資、過度舉債導致的違約風險。

不過他強調,港A兩市中大型AI相關科技股的資產負債表相對穩健,多數維持正現金流狀態,暫未出現大規模舉債發展AI的情況,因此外圍AI憂慮對港A兩市的整體影響相對有限。

估值層面的差異進一步減弱了外圍波動的傳導效應。陳偉聰提到,美國上市的眾多AI股,其市盈率(PE)指標已高於過去五年、十年平均值超過一個標準差,而香港上市的科技股普遍估值仍偏向吸引。即便美股後續出現估值調整,港A兩市相關板塊的跌幅料更為溫和,至於持續時間,則取決於全球股市何時能趨於穩定。

科技股短期或波動加劇 明年一季度有望迎催化劑

對於港股科技股是否會持續弱勢,專家認為短期仍有壓力,但明年有望迎來轉機。

陳偉聰表示,港A兩市今年初至今整體升幅接近三成,進入第四季度後,部分基金可能選擇獲利回吐,在市場整體風險偏好下降的背景下,部分平倉動作或導致短期內,至少在第四季度內,港股整體走勢未必理想,科技股仍將面對一定程度的波動性。

但他預期,來年一季度之後,市場焦點將重新回到內地AI模型升級及應用範疇擴展上,加之來年兩會可能圍繞「十五五」規劃,將人工智能及創新科技作為重要議題,屆時有望出現新一輪催化劑,帶動相關股份重拾良好走勢。

國證國際研究部宏觀及地產首席分析師黃焯偉向記者表示,市場對美聯儲12月停止降息的預期上升,引發流動性風險,疊加科技板塊高估值,加速了資金獲利了結,導致沽壓加大。此前升幅較多的個股如PLTR、COHR、BE、IREN等調整幅度較深,比特幣、以太幣等數字貨幣亦跌破技術支持位。

然而,黃焯偉指出,機構現金倉位已維持在極低水平數月,年底前市場可能持續寬幅波動格局。加之美聯儲早前立場偏鷹,降息可能要等到明年,預計港股或將於明年迎來反彈。

(點新聞記者章芸菲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解讀|AI泡沫論發酵 港股科技股何去何從?專家拆解:外圍AI風險難持續發酵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