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全運會|直擊閉幕式舞台!非遺長鼓點燃全場

【點新聞報道】為期13天的十五運會賽程於今日(21日)結束,閉幕式也於今晚在深圳前海歡樂劇場舉行,是全運會歷史上第一次以海濱實景作為閉幕式舞台。

「第一次站在全國性賽事的舞台上,把家鄉的長鼓舞跳給更多人看,既緊張又自豪!」在十五運閉幕式暖場表演正式啟動前,來自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的舞者唐佳慧難掩激動。此次,她與28名同鄉舞者攜手帶來的瑤族長鼓舞表演,以非遺文化為底、創新融合為翼,為閉幕式獻上了一抹亮眼的民族風情表演。

演出現場。(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郭若溪攝)
演出現場。(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郭若溪攝)
演出現場。(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郭若溪攝)

據連南民族歌舞團領隊房積旺介紹,這支29人的表演隊伍均為本土瑤族長鼓舞演員,為籌備此次閉幕式,從今年6、7月便開啟了斷斷續續的訓練,前後歷時近兩個月。「看似簡單的舞蹈動作,背後藏着不少挑戰。」房積旺坦言,首要難題便是時間協調,29名團員需兼顧日常工作與訓練,召集全員合練往往要反覆統籌;其次是道具升級,為適配閉幕式的大舞台,團隊特意將傳統長鼓放大數倍,製作工藝與平時常用的小鼓截然不同,僅道具打磨就耗費了不少心力;更關鍵的是動作調整,「舞台空間大,若按平時的力度和幅度表演,觀眾很難有直觀感受,所以我們要求每位舞者都把動作做到極致,無論是手臂伸展的角度,還是腳步跳躍的力度,都要比日常訓練放大數倍,確保整齊劃一又富有視覺衝擊力。」

演出現場。(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郭若溪攝)
演出現場。(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郭若溪攝)
演出現場。(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郭若溪攝)
演出現場。(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郭若溪攝)
演出現場。(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郭若溪攝)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長鼓舞是瑤族文化的核心象徵,2008年便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為讓這一傳統藝術在全運舞台上煥發新活力,團隊特意對舞蹈進行了創新改編。「我們在保留瑤族長鼓舞傳統韻律和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加入了全新的舞台設計,還邀請了少林塔溝學校的小學生參與其中。」房積旺介紹,表演中,兩名小學生在立式長鼓上完成武術翻騰等動作,非遺舞蹈與傳統武術的跨界融合,成為此次表演的最大亮點。

對於這支以本土演員為主的隊伍而言,此次全運會之旅意義非凡。「隊裏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參加全國性大型活動,從一開始的緊張忐忑,到訓練中的相互鼓勁,再到站上舞台的從容自信,大家都收穫了成長。」唐佳慧說,為了展現最佳狀態,舞者們不僅反覆打磨動作,還特意練習了表情管理,「導演要求我們抬頭45度望向主席台,用最飽滿的精神面貌傳遞瑤族人民的熱情,這段經歷會成為我們每個人心中最珍貴的回憶。」

(點新聞記者郭若溪、李薇、胡永愛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有片)全運會|直擊閉幕式舞台!非遺長鼓點燃全場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