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預製菜吞港味菜品無「鑊氣」?酒樓業內:二者需智慧平衡

【點新聞報道】港人北上消費日漸普遍,尤其在餐飲方面,不少人會將體驗與香港比較,並指香港不僅消費價格偏高,個別服務水準也參差不齊。對消費者而言,有比較自然就有選擇。與此同時,香港飲食業正面臨一場「預製菜革命」的悄然變革。當客人在酒樓夾起一件晶瑩剔透的蝦餃,味道依然鮮美,卻總感覺少了些什麼——是那細微的手工痕跡?還是記憶中老師傅手勢不同所帶來的獨特風味?這份難以言喻的差異,正反映出預製菜已全面進駐香港的酒樓文化。這場變革,將對傳統酒樓造成多大的衝擊,無疑是業界與食客共同關注的課題。

傳統港式點心。(點新聞記者陳惠芳攝)

酒樓業從事者:北上消費是一時熱潮

從事酒樓業已達38年的陳智潮(潮哥)認為,近期興起的「北上消費」風潮或許僅是一時熱潮,長遠來看,香港人最終仍會回流本地消費。此外,他也指出,不少內地遊客專程來港品嘗地道廣東菜,大多對香港的餐飲水準給予正面評價。

面對預製菜逐漸進入香港市場的趨勢,潮哥深切認同,人手精製的點心和菜式,其獨特風味與質感,絕非預製菜所能完全取代。他強調:「預製點心是從工場統一生產,再運到酒樓蒸熱出售;而我的酒樓至今仍堅持即點即做、即叫即蒸,過程中完全不經過冷凍處理。正是這細微的差異,體現出傳統酒樓不可替代的價值所在。」

上陽樓的主廚潮哥。(點新聞記者陳惠芳攝)

即做即蒸的魅力

作為上陽樓的主廚,潮哥對菜品的每道工序都親力親為,從選材到製作層層把關。採訪當天下午近4時,他仍親自外出張羅晚餐所需的食材,確保用料新鮮。

生炸乳鴿。(點新聞記者陳惠芳攝)

他特別介紹了酒樓的多道招牌菜,如「欖角一字骨」——僅排骨就需低溫慢浸8小時,才能達到肉質軟化、入口香濃的口感;此外還有生炸乳鴿,同樣備受食客推崇。至於如懷舊八寶鴨、乞衣雞這類工藝繁複的廣東名菜,酒樓也接受預訂現制,而這正是目前預製菜難以提供的定製服務。當侍應端上蝦餃與鮑汁鳳爪,蒸籠蓋揭開瞬間熱氣蒸騰,蝦餃入口鮮香濃郁。這份即點即蒸帶來的溫度與風味,或許正是手工現做與預製菜之間,最難以複製的差異。

酒樓美食。(點新聞記者陳惠芳攝)

預製菜不能取代「鑊氣」

潮哥認為預製菜從廚房到工廠,效率是必然的,對於長期面對廚師老化、人手嚴重短缺、租金高昂的香港酒樓業而言,預製菜無疑是救星。他說:「對於連鎖酒樓集團,這更能確保無論在哪家分店,菜式的味道和品質都高度統一,利於管理和擴張。然而,效率的代價,是傳統酒樓靈魂的流失。最明顯的,就是「鑊氣」的消逝。「鑊氣」是生鐵大鍋在高溫猛火下,食材與鑊身瞬間碰撞產生的獨特焦香風味。預製的小菜無論如何翻熱,都難以複製這份充滿生命力的鑊氣。

同時,味道亦走向同質化。當大部分酒樓都向相同的供應商取貨,我們在不同地方吃到的鳳爪、叉燒包、糯米雞,味道可能如出一轍。那種因師傅手藝而帶來的獨家風味,那種「只有這家酒樓才做得出」的驚喜,正在逐漸消失。

蝦餃。(點新聞記者陳惠芳攝)

酒樓文化的傳承與機遇

潮哥說,他入行由低做起,一個點心師傅需要多年學師,才能掌握搓皮、包餡、捏褶的獨門手藝。他的廚藝更是由做宵夜菜慢慢掌到大鑊。如今,許多年輕「廚師」的工作,可能只是將急凍點心從冰庫拿出,放入蒸爐,設定時間。傳統手藝的傳承出現了斷層,這不僅是技術的流失,更是飲食文化記憶的磨損。不過,傳統菜不會在業界時代的巨輪下消失,反之,深研新派菜趕上潮流吸引年輕客群,將酒樓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香港酒樓需智慧平衡 讓老師傅技藝有延續空間

預製菜無疑已深深嵌入了香港的酒樓文化,大家無法也無需完全否定它,它確實為消費者帶來了更相宜的價格和穩定的品質。未來的酒樓,或許需要的是一種智慧的平衡:在利用預製菜處理標準化菜式的同時,保留一部分即叫即製的「手工菜單」,讓老師傅的技藝有延續的空間,讓食客仍能品嘗到帶着溫度和靈魂的傳統滋味。

(點新聞特約記者陳惠芳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有片)預製菜吞港味菜品無「鑊氣」?酒樓業內:二者需智慧平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