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從全運到選舉 香港正書寫未來新篇章

文/鍾維邦

近日香港的兩單大新聞——全運會同立法會選舉,成為全城熱話。有人話呢啲係「官方劇本」,又話係「做騷畀人睇」。但若果我哋放低偏見,實事求是睇清楚,就會發現呢兩件事背後,正係反映緊香港喺「一國兩制」下嘅新定位同新機遇。

一、全運唔止係體育盛事 更係香港融入大灣區嘅實證

今次香港協辦全運會,唔單止係「分餅碎」咁簡單。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巴赫專程訪港,睇啟德主場館嘅規模同配套,背後其實係對香港國際化能力嘅肯定。如果大灣區未來申辦奧運,香港嘅角色肯定唔止「協辦」兩個字咁簡單——我哋擁有嘅法治基礎、國際網絡、專業服務,正正係區域合作最需要嘅本錢。

至於話選舉係「做戲」,就更係離地嘅批評。新選舉制度下,候選人要靠政綱競爭,唔可以再靠煽動對立上位。數字會說話:舊年立法會法案通過率升咗三成,民生工程明顯提速。民主嘅真諦,從來都係要實實在在改善市民生活,而唔係喺議會入面無限內耗。

二、打破西方二元論 香港條路自己行​

有啲人成日抹黑香港民主前景,話香港面對「二選一」:要麼跟西方個套,要麼失去國際地位。但呢種論調本身就好有問題——點解香港嘅前途要由外人設定?好似穿鞋,合不合腳,舒不舒服,我自己先明,何須外人指手畫腳。《「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講得清楚:堅定走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民主發展道路。

事實係,香港同中東、東南亞嘅合作愈來愈密,金融科技合作備忘錄舊年多咗四成。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最新排名,特區政府效率排全球第二。安全同繁榮從來都係孖生兄弟,而家香港法治評分連續三年上升,就係最好證明。天天講香港嘅民主不得喇,結果國際社會對香港的認可只升不降。

三、奧運金牌到議會 多元人才撐起香港未來​

劍擊運動員江旻憓參選,有人話係「政治擺設」。但諗深一層,奧運冠軍嘅國際視野同拚搏精神,點解唔可以轉化做服務市民嘅能力?新選制最大嘅優點,就係畀唔同背景嘅賢能有機會參政。今屆選舉入面,科技、文化、社福界別嘅候選人明顯多咗,議會真正反映到社會多元聲音,呢啲先係高質量民主應有之義。

四、數字話你知 香港行緊啱條路​

從數據看,第七屆立法會開會出席率98%,民生撥款創歷史新高,港大民調顯示:七成半市民覺得,社會撕裂減少。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法治細項排名三年升12位;呢啲唔係「化妝數字」,而係實實在在嘅改善。白皮書講明香港民主要服務於港人福祉,而家議會效率提升、社會氣氛緩和,正係制度優化嘅成果。

初心不改 香港人自己話事​

習主席曾經講過:這是一套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符合香港實際、符合香港發展需要的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呢份「珍惜」,正正需要我哋用理性同務實嘅態度去實踐。全運會同選舉,表面係兩單新聞,內裏其實係同一條主線:香港正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行出一條屬於自己嘅發展道路。

有人仲係度爭論「自由民主」嘅定義,但更多香港人,已經用腳投票——因此2023年區選,務實做實事嘅候選人高票當選,搞對立嘅全軍覆沒。話畀全世界知:香港人最在意的,始終係「安居樂業」四個字。

《「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嘅初心,就係要確保香港行穩致遠。今日我哋見到嘅選舉安全、法治清明、經濟韌性,就係呢份初心嘅果實。與其聽外人指指點點,不如相信我哋自己嘅眼睛同經歷:香港嘅故事,始終要由香港人自己寫落去。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來論|從全運到選舉 香港正書寫未來新篇章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