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百家姓的排序為什麼是趙錢孫李?為什麼通常劉關張三姓同時提起?台灣館長陳之漢最近為什麼專程替賴清德到福建省尋根?思考這些問題其實都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籍貫和姓氏對在世的每一位炎黃子孫來說,都等同於是各自的「行走的祖先」。所謂祖宗十八代,是指上有9代傳承到我們,下有9代讓我們延續,上九下九加起來構成祖宗十八代。上有9代,共有512人,是我們每人的列祖列宗,他們每人給予我們每人0.1953125%的基因;我們各自的父母又給我們50%的基因;父母又有他們各自的父母,一直追溯而上。身體髮膚受之於先祖,所以慎終追遠福澤綿長,永懷忠孝長佑子孫。我們都是「行走的祖先」。
籍貫和姓氏有緊密關聯。大灣區由11個片區組成,包括9個內地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籍貫以4級描述,例如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鎮以下是鄉或村,姓氏分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多元文化融合。大灣區姓氏來源複雜,融合了中原漢族、百越土著、客家移民和潮汕族群等多元文化元素。例如,陳姓在潮汕地區、珠三角和粵西等地密集分布,反映了中原移民與當地文化的融合。
姓氏的集中度有顯著地域差異,不同城市的姓氏排名不同。廣州、深圳、東莞等地以陳、李、黃等姓氏位居前列,是廣東本土姓氏;佛山梁姓較多,與當地文化傳承有關;潮州以陳、林、黃為主,反映潮汕文化特色。姓氏分布深受歷史遷徙影響,例如江門五邑地區因地理位置特殊,歷史上是南來北往的渡口,吸引了不同地區的移民到來,形成了李、陳、梁等姓氏佔比較高的現象。儘管存在地域差異,大灣區姓氏文化具有同根同源的深厚底蘊。姓氏的集中度往往顯示出共同的歷史淵源、遷徙軌跡和文化聯繫。
筆者在台灣省的朋友姓黃、蔡、林、陳的都是大姓,和福建省的姓氏集中度類似。台灣省的姓氏分布具有集中性和地域差異的特點,主要也是受歷史移民等因素影響。據統計,台灣省共有1527個不同的姓氏,超過96%的民眾集中在557個姓氏,前十大姓氏依次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佔總人口大約一半,而以陳姓佔11.1%居首。姓鄭的也不少,有大約44萬人,是台灣省排名第12位的姓氏。台灣省的姓氏分布與閩南、粵東的歷史遷徙密切相關。常見姓氏中,96%也在大陸常見,表明大多數祖先來自大陸。福建移民中,閩南人佔比高達97%,他們大多來自河洛一帶,先移居閩粵,再渡海到台灣。台語就是閩南話,台菜就是福建菜。
近年來,台灣民眾的尋根活動日益盛行。泉州的閩台緣博物館建立了「閩台尋根溯源服務交流中心」,提供族譜查詢系統,收錄了300多個姓、44765個分支和族譜,超過500萬條記錄,近年逐漸廣為人知。
《百家姓》以「趙錢孫李」開篇的排序,並非按姓氏人口數量,而是北宋初年編纂時基於政治地位和地域文化形成的特殊自定規則。趙排在前,因為趙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姓氏,作為當朝國姓,居首位以示尊崇;錢姓排第二,是指吳越國國王錢鏐的姓氏,因《百家姓》誕生於其統治的江浙地區,兼且錢俶(錢鏐的嫡孫)主動歸順北宋(史稱「納土歸宋」),故列第二位。
北宋吸納吳越國順利完成和平統一,錢氏家族立下歷史功勳。錢氏族人免遭戰爭殺戮之禍,其強大的基因亦因此能夠一直延續到今天。錢學森、錢鍾書等都是錢鏐的後人。
孫姓排第三,是因為錢俶的正妃是孫氏。作為母系家族的姓氏、吳越王族姻親,位列第三。李姓排第四則和南唐有關,南唐曾在江南盛極一時,影響力延續至北宋初期,當中李煜就是李後主,《百家姓》成書正是在960至976年間的宋初,編纂者是杭州人,因此排序受吳越和南唐地方政權的影響顯著。這一順序反映了宋初的政治格局,從皇權(趙)、地方政權(錢)、宗族聯姻(孫)到前朝貴族(李),有其等級關係。
今日的中國,以王李張劉為人口前四姓,佔全國30%以上,和《百家姓》的姓氏排序無關。
眾所周知,「劉關張」並稱,是因為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和張飛的桃園三結義。劉和張都是大姓,關姓較少。全國關姓人口數量,存在不同統計數據,大約有600萬人,全中國姓氏排名在第131位,大約佔全國人口0.43%,其中山西省的關姓人口最多,佔總數大約四成;其次是東北三省(滿族)。關羽是山西運城人,當地旅遊局取名「好運之城」,以吸引四方來客。大灣區內,關姓人口集中在佛山南海九江,21萬人之中有大約三成姓關(6.3萬),大約800年前從山西運城經珠璣巷南遷而來。關姓是南海九江的大姓,廣東是全國關姓人口最密集的省份之一(僅次於山西),佛山又是關姓在廣東的主要聚居地。
台灣館長陳之漢本月來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阪仔鎮心田村,「心田賴氏」的發祥地。當地賴氏宗親會秘書長賴瀚鍾攜族譜等候館長,介紹心田村賴氏自元朝末年遷居此地,至今已傳27代、歷經大約400年。賴瀚鍾手中的《心田賴氏族譜》清晰記載:賴氏先祖自元朝末年遷居此地後,自第8世起,便有族人陸續遷台,其中第14世「挺公」遷居到台灣省雲林縣古坑鄉,正是賴清德在台灣省的出生地。陳之漢為賴清德尋根溯源,確定了他祖籍福建省、故鄉心田村,提供了鐵證。當地賴氏家廟內,懸掛着「不孝之人罪逆天」的祖訓匾額。陳之漢藉此隔空喊話賴清德「不要再耍『賴』,好好看看自家的祖規家訓」。陳之漢強調,賴清德若不認祖歸宗,將被祖先唾棄,是否改邪歸正,全在他一念之間。筆者個人認為,如今形格勢禁,賴清德已經回不去了,或會一條末路走到黑,成為漢奸叛徒賣國賊,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根據賴瀚鍾透露,台灣有大約31萬賴氏後裔,多數源自漳州心田。多年來台灣賴氏宗親持續捐資重修祖祠、興建學校,傳承祖訓,兩岸賴氏宗親往來從未間斷。但他們一般不欲提及賴清德,表示「以他為恥」,以前還規勸其「回頭是岸」,如今已對他徹底失望。陳之漢此次為賴清德尋根之旅,真是神來之筆。通過族譜、祖訓和宗親見證,證明了賴清德的炎黃子孫血脈和他的祖籍淵源,也看到了兩岸民眾對「台獨」分裂行徑的強烈反感與義憤。賴清德如認為自己是日本人,其實可以改姓賴本(Tanomoto),何必含糊矇混?
「檜」是有名的樹木,和松柏樟槐等齊名,但自宋以來,世人都不以檜字取名,是因為奸佞秦檜。他惡名昭彰,弄到「檜」字黯然無光。筆者作詩一首:「本是佳木寓意長,奈何權臣穢其芳。忠魂血濺風波亭,佞骨跪立岳廟旁。俟來父母避用檜,唯恐污名累兒郎」。恐怕今後「清德」這兩個字,如同「精衛」一樣,都會遭此霉運,十分可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