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德武
美東時間星期二(11月18日)美國眾議院又將迎來一次關鍵投票,這次投票不像上周那樣凸顯民主黨的分裂,而是把共和黨的不和呈現於世人,進一步暴露特朗普對共和黨的控局能力已明顯下降,預示着美國政治格局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圍繞是否公布愛潑斯坦案調查卷宗的問題,一直成為美國兩黨的鬥爭焦點。特朗普於年初重入白宮之後竭力阻止公布此案卷宗,在阻止無效之後,於周日(11月16日)突然轉變態度,要求共和黨議員投票支持解禁這些卷宗。他在自家社媒發文稱,「眾議院共和黨人應該投票公開愛潑斯坦檔案,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可隱瞞的,是時候結束這場民主黨的騙局了。」他還補充說,「我不在乎!我只關心共和黨人能不能回到正軌」。特朗普在此問題上的態度反轉還是讓不少人感到驚訝,至少讓眾議院議長約翰遜等人不那麼尷尬了。
愛潑斯坦作為臭名昭著的金融家,一直是極具爭議的人物。由於愛潑斯坦與克林頓、特朗普等政商界權貴保持着密切交往,增加了此案的敏感性和複雜性。愛潑斯坦因涉到未成年人性犯罪而被捕入獄,於2019年在獄中離奇死亡,在美國社會催生了大量的陰謀論。官方認定他為自縊身亡,但獄中關鍵時段及事發地點的錄影出現缺失,引發更多遐想,加之他頸部骨折的情形不完全符合自縊身亡的特徵,更增加了此案的神秘性。
2019年,特朗普在回應愛潑斯坦因涉嫌未成年人性交易被捕時稱:「我很久以前就和他鬧翻了。我想我已經15年沒和他說話了。」 2002年特朗普在接受《紐約客》雜誌採訪時曾表示,「和他在一起很有趣」。特朗普作為商人,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多次乘坐愛潑斯坦的私人飛機出行。華爾街日報前不久刊登了一幅圖畫,據稱是在愛潑斯坦50歲生日時,特朗普送給這位淫媒的禮物,圖畫中赤裸裸的性暗示招致一些人士的批評,特朗普第一時間出面否認,並將《華爾街日報》告上法庭。
據說,特朗普與愛潑斯坦兩人關係的破裂始於2004年,當時特朗普得知愛潑斯坦從海湖莊園挖角女員工,為此特朗普也把愛潑斯坦從俱樂部會員名單中剔除。愛潑斯坦在與友人通信中聲稱,「特朗普知道那些女孩的事」,但特朗普本人表示,對愛潑斯坦的性犯罪並不知情。愛潑斯坦的長期女性伴侶吉斯萊恩·麥克斯韋因參與未成年人性交易而被定罪20年,現正在佛羅里達服刑。她在今年夏天接受了司法部副部長、前特朗普私人律師布蘭奇的問詢,稱「沒有看到特朗普的不當行為」,也算是為特朗普洗白。據說她最近在獄中獲得了較好的生活待遇。
特朗普MAGA陣營中的許多人認定,愛潑斯坦案是美國「深層政府」操縱司法的一個標誌,也是美國腐敗的集中體現。美國右翼陰謀論者認為,愛潑斯坦案背後隱藏着民主黨精英的大規模「虐待未成年女性網絡」。為此,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承諾公開卷宗,以迎合這部分選民的需要。但特朗普上任之後改變了態度,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在對這個案件進行全面評估後認為,特朗普的名字多次出現在卷宗中,不利於總統的個人形象,且所謂愛潑斯坦勒索政要的名單根本就不存在。司法部長邦迪表示,將不再公布這起案件卷宗,由此引發共和黨內MAGA派的極度不滿,認為特朗普背叛了他們。而格林作為陰謀論的推手,也是MAGA派的狂熱分子,自然也就無法理解特朗普的苦衷。
司法部的解釋是,這個時候繼續公布答案可能助長陰謀論,激發社會對立,反而給特朗普的執政帶來困擾,所以轉而尋求降溫。但眾議院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個別議員在議會內進行串聯,推動議員們共同聯署,迫使司法部公布愛潑斯坦案卷宗,聯署的眾議員人數居然達到了217票,離眾議院全體成員的半數(218票)只差一票。於是白宮把工作重點放在勸退黨內四名參與聯署的成員身上。提案發起人之一是肯塔基州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馬西,另外三位是女性,即科羅拉多州共和黨聯邦眾議員博伯特、佐治亞州共和黨聯邦眾議員格林、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聯邦眾議員南希·梅斯(性侵受害者)。尤其是博伯特還被叫到白宮戰情室,與司法部長邦迪和聯邦調查局長帕特爾會面,但博伯特堅持己見,拒不撤回簽名。梅斯作為性侵受害者,自然希望為女性受害者的權利振臂高呼。格林作為陰謀論的主要推手,更是希望在這個問題上發聲,以便在她的選區樹立形象。更何況格林一直與受害者進行私下接觸,這些人告訴她,特朗普在愛潑斯坦性犯罪問題上沒有做錯什麼,這讓她更加大膽地推進這項議程,以打擊民主黨及其華盛頓的「深層政府」。
格林我行我素,特朗普大罵這個女人是個「瘋子」,而這個名號特朗普曾經按在希拉里、哈里斯、佩洛西等民主黨籍的女性頭上,想不到一年之後,特朗普給自己的曾經鐵桿支持者--格林戴上了這頂帽子,簡直讓人大跌眼鏡。
亞利桑那州民主黨籍的格里哈爾瓦「女承父業」,在9月中旬的特別選舉中當選聯邦眾議員,但約翰遜遲遲不為她舉行入職儀式。11月12日宣誓就職當天,她就立刻在要求公開愛潑斯坦卷宗提案上聯署,使這份提案獲得了218票(超過半數議員)的聯署,也就達到了在眾議院強制表決的標準,約翰遜再想阻撓已無力回天。
這個提案在眾議院獲得通過已是大勢所趨,特朗普於是改變策略:一是要求司法部立即啟動對克林頓和前財政部長薩默斯以及摩根大通銀行的調查,以轉移火力和焦點,同時也在客觀上挫傷民主黨深挖下去的勇氣。畢竟克林頓乘坐愛潑斯坦私人飛機去往羅莉島的次數要比特朗普多出數倍,指不定讓民主黨引火燒身。薩默斯果然經不起調查,他已表示對自己犯下的錯誤感到羞恥,並宣布暫時離開公眾視野。
二是特朗普將計就計,呼籲共和黨議員投票支持公開愛潑斯坦案的卷宗,從而引導輿論、控制未來敘事的話語權,也就避免了白宮在投票通過之後的政治尷尬。特朗普強調,他本人沒有什麼好隱瞞的。輿論認為,公開案情有助於對沖民主黨的抹黑行動,也是聰明的政治止損行為。
美國主流媒體認為,雖然在關鍵時刻特朗普放棄了抵抗,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預示着美國選舉政治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一些共和黨人開始重新審視「後特朗普時代」的政治格局。在關鍵問題上不發聲或錯誤發聲,有可能失去2028年的政治支持,屆時特朗普大概率已不在名單上。共和黨議員坦承,他們不希望「在接下來的政治生涯中留下這樣的污點」。
圍繞愛潑斯坦案的問題還在繼續發酵,美國政壇還有可能掀起新一輪政治風暴。目前來看,這場風暴對兩黨均構成一定的殺傷力。可以預料,眾議院對特朗普言聽計從的時代已經結束,普通民眾對愛潑斯坦案體制性包庇已感到極度厭倦,美國的清流以及真相究竟在哪裏,這是美國當下的集體性彷徨。
(作者為大公報前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