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什麼?孫穎莎剛才是看着鏡頭說話了嗎?」「天吶!朱雨玲是回應我的問題了嗎?」彼時站在全運會澳門賽區乒乓球比賽混採區的我仍在恍惚,彷彿剛才開口提問的不是自己,不過手機的視頻清晰且完整地記錄下新人記者的珍貴瞬間。而除了難得的訪問環節,還有許多驚喜與意外,共同拼湊成我在澳門報道全運會的難忘經歷。
開篇·單打獨鬥
——故天將降大任於文字記者也,必先排其任務,配其裝備,派其出差,安撫其心,編輯助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月15日,周六的第一縷陽光還未升起,我已懷着緊張和興奮啟程前往澳門,晨風拂不去內心的躁動不安,只能佯裝鎮定邁向位於銀河綜藝館的媒體中心。來不及寄存行李,我拖着箱子到達目的地,第一件事是向主辦方詢問媒體指引。此前,曾聽聞採訪區的嚴苛規定,因此我不敢遺漏任何信息,並及時向後方反饋。
既「首次」又「獨自」出差,且是跟進熱度頗高的乒乓球單打賽事,這令我擔心因經驗不足而錯失重要的新聞素材,儘管前輩們讓我重在體驗、隨機應變,但作為前線「獨苗」,着實不敢有絲毫怠懈。在了解到文字記者坐席位於2樓最裏側看台而賽後混採區在1樓,我開始思考如何兼顧賽事的拍攝和實時播報,以及不錯過選手的賽後訪問,此時的我無比希望能有同事前來支援。
不過,我摸索出一個解決方法。首先,在賽前「預製」短稿,將選手信息、前期賽況等內容編寫成稿,在看台等待首場比賽開始並迅速拍攝現場畫面,配以文字發送至工作群供編輯跟進;隨後,趕回混採區搶佔「扒杆」位,並時刻關注該區後方電視轉播的情況,將得分情況實時更新;而在等待該場選手訪問的同時,下一場比賽若開始,則亦可先發文字,再等訪問後衝回看台,補充圖頻。
儘管我認為設想十分完美,仍有難以預料的狀況,尤其是未曾經歷過的混採環節,給新人記者的心靈帶來極大震撼。起初,我身邊只有零星幾位行家,大家雲淡風輕、有說有笑,可當選手們準備走到面前時,身後突然湧出向前推的「神秘力量」,而我因「一手拍攝,一手遞麥」,只能靠雙腿勉強站定,同時「上左右」三個方向憑空出現數個麥牌和支架將我包圍,讓人感到「安全又危險」。
或許有新人光環籠罩,我十分幸運地以絕佳視角拍攝到男女單選手們的精彩回答,其中,更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向孫穎莎提問,直到她看向鏡頭回答時,我才回過神,儘管只是一個簡單問題,但已成為我尚還短暫的記者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之後,我定下目標,希望能勇敢再向其他選手提問。到了決賽日的4強採訪時,幸運再度降臨,我把握時機向前「世一」朱雨玲問出事先於心中反覆練習的問題,並得到真誠的答覆。此時,我深刻感受到語言所傳遞的力量,也明白記者的意義之一是記錄這些「力量」再傳遞給大眾。
正如王曼昱在形容決賽時指「許多機會是稍縱即逝的」,記者們在混採區的提問機會也是稍縱即逝的,經此一戰,我積攢經驗與勇氣,未來或許能更加靈活與從容地應對各類現場訪問。
續章·後援加入
初期的單打獨鬥,在編輯同事的及時救援下告一段落。女單半決賽前,從香港匆匆趕來的「諸葛亮」營救了我這個「臭皮匠」,倆人隨即快速分工:比賽期間我在場內負責短稿與拍攝,她則後方跟進賽況與整理訪問。由此,減輕我身上的負擔,亦提高出稿效率。
決賽當天,這位盡責的同事甚至秉持「來都來了」的心態,自費購票入場,且分擔拍攝任務。因首場女單決賽的賽後訪問進展較慢,我無法及時回到場內拍攝供實時報道,若延後發稿,則可能錯過賽事熱度。關鍵時刻,「諸葛亮」及時「出山」,提供圖頻且生動地匯報場內現狀,這令在混採區「肉搏對抗」的我安下心,不用再時刻緊繃着去兼顧賽況。
此外,女單金銀牌的新聞發布會亦是一場硬仗,賽程結束時,時間已到零點後,意味着兩位選手的發言稿件須由我倆自行跟進。不過,在有效配合下,稿件均順利完成,而是次賽事整體報道所受到的關注度,亦是對我們工作的認可和鼓勵。
回顧短暫而充實的兩天,從出差前的抵觸、焦慮,到結束後的欣喜、滿足,這些變化令我意識到,或許有些工作是命運的安排,是作為記者身份去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人生中需要努力把握的寶貴機遇。
(點新聞記者梁譯尹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