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志斌
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將每年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10月25日,筆者榮幸受邀參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台灣光復80周年紀念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會議,並發表了《捍衛抗戰勝利成果共促祖國統一進程》的講話。筆者身處現場,聆聽講話,與諸君共同回望這段充滿着鬥爭和榮光的中華民族歷史:八十年歲月流轉,台灣光復的歷史豐碑愈發清晰;新時代征程浩蕩,祖國統一的民族決心愈發堅定。
首先,台灣光復80周年作為國家法定紀念日,其特殊意義早已超越歷史紀念本身。這是對民族抗爭的莊嚴致敬——80年前,中國人民歷經十四年浴血奮戰,終將台灣從殖民管治中解放,這份勝利是全民族團結一心的結晶,印證了「民族復興必然伴隨領土完整」的歷史必然。這是對法理事實的明確昭示——國家以法律形式確立紀念日,從制度層面固化了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與法理根基,為反對「台獨」分裂提供了又一堅實的依據。這更是對民族共識的深度凝聚,在當下複雜局勢中,紀念日如同精神紐帶,讓港澳台同胞在內的中華兒女深刻銘記:維護國家統一是刻在血脈中的責任,任何分裂行徑都將被歷史唾棄。
其次,王滬寧在講話中提出的七個「更好」,可謂是字字千鈞、直擊要害,為祖國統一大業指明了清晰路徑。和平統一之后,有強大祖國做后盾,台灣經濟發展會更好、能源資源保障會更好、基礎設施建設會更好、安全保障會更好、對外交往會更好,台灣同胞民生福祉會更好、精神文化生活會更好。台灣同胞將同大陸同胞一道,共享我們偉大國家的尊嚴和榮耀,迎來繁榮穩定的光明未來。這七個「更好」既戳穿了「台獨」分裂的謊言,也飽含着對台灣同胞的深情期許,是推進祖國統一的新時代行動指南。
歷史事實昭示着台灣光復的真相不容篡改,「台獨」分裂勢力妄圖歪曲歷史只能是徒勞;一個中國原則明確了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石,唯有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兩岸才能行穩致遠;「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對兩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彰顯了和平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福祉,戰爭只會帶來災難;深化兩岸交流融合點明了交流合作是民心所向,讓台灣同胞共用祖國發展紅利才能增進心靈契合;「堅持團結兩岸同胞,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榮偉業」闡明了台灣的前途在於祖國統一,民族復興離不開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參與;世界大勢印證了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台獨」分裂違背歷史潮流;「同胞情誼」凸顯了兩岸血脈相連,手足情深理應攜手共護家園。
作為一名香港同胞,親歷紀念大會讓我更加堅定了守護國家統一的信念。回望港澳台地區發展歷程,更能體會七個「更好」與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深刻內涵與聯繫。在香港,我們曾經歷包括「修例風波」在內的各種動盪,正是在中央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香港才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如今正以全新姿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生動印證了「一個中國好」「和平發展好」的真理,也踐行了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的要求。
在澳門,「一國兩制」實踐平穩推進,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生動參照,彰顯了「融合發展好」、「同胞情誼好」的深刻內涵。而在台灣,「台獨」分裂勢力勾結外部勢力,不斷製造兩岸對立,嚴重破壞台海和平穩定,這正是對「歷史事實好」、「世界大勢好」的公然違背,損害的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利益。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為做好港澳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新時代的中華兒女,我們要以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把捍衛國家統一作為重要責任。要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築牢國家安全屏障,讓「歷史事實好」成為不容挑戰的底線;要積極推進兩岸及港澳地區的交流融合,完善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讓「融合發展好」落地生根;要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同胞情誼好」深入人心。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八載,向世界證明了「一國兩制」強大的生命力、優越性,也揭示了唯有國家強大才是地區穩定的根本保障,維護國家統一是香港繁榮發展、社會穩定的必要前提。而在海峽對岸的台灣,我們不僅共享一個文化傳統,共赴國難,共抗外敵,也是血脈相親的一家人、一個中華根,同心才能同呼吸,同呼吸才能共命運,兩岸統一是民族的期待,也是歷史進程的必然。
(作者為安徽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僑聯委員、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