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大數據分析選舉論壇 地方選區最關注這些議題!

【點新聞報道】為加強市民與選民認識候選人,特區政府首次牽頭,舉辦共39場選舉論壇,當中涵蓋10個地方選區。點新聞通過人工智能(AI)分析候選人發言和答問,找出常見用字,俗稱「高頻詞」,令讀者更快、更好、更易地掌握論壇的核心內容。

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新征程,但要實現人心回歸,提升市民幸福感、獲得感,有許多老大難問題需要候選人認真調查研究,主動攻堅克難。根據AI數據總結,10場地區直選論壇突顯香港正面對五大核心難題,排名依次為房屋(如劏房/簡約公屋/租置)、交通(如鐵路/幹線)、青年發展(如就業/創科/育才)、家庭友善(如生育/託兒)以及醫療(如夜診/輪候/國產藥)。

簡單來說,「有樓住、有車搭、有工開、養得起、看得起病」依然是社會最大公約數,房屋與交通繼續是市民最關心的兩大切身問題,同時亦獲得眾多候選人積極回應。

點新聞亦特此訪問三位政界資深人士,談談對地區直選選舉論壇候選人的表現。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譚耀宗表示,各候選人表達內容都很「接地氣」,關心當區民生福址,表現十分優秀,展現新選制的優勝之處;行政會議成員、執業大律師湯家驊則認為,候選人關心地區議題無可厚非,但他認為立法會是較高層級的議會,建議可以圍繞較多全港性內容向候選人提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法學教授傅健慈亦分析指,候選人多數論述呈現務實傾向,強調技術性解決方案,較少觸及結構性政治爭議,他同樣認為候選人應該深入地闡釋如何平衡本地訴求與國家整體布局。

10區議題各具特色 AI分析「地方之最」

另一方面,從AI數據結果反映,候選人關心的議題各具特色,點新聞特別製作10區「地方之最」的「速查表」,便利市民與選民了解。

新界東南:平衡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 倡政策拆牆鬆綁

以新界東南為例,該區橫跨馬鞍山、西貢、將軍澳三地,擁有優美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旅遊資源,而包括將軍澳在內的西貢區於收入方面更加排名全港第二、新界第一,屬典型的中產社區。因此,候選人較為關注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取得平衡,例如提出政策要拆牆鬆綁,發展特色民宿,提供傳統美食,規範旅客人流等等。

新界東北:聚焦生態旅遊 打造綠色體驗路線

新界東北方面,由於地理位置接近,議題切入點亦非常類似,討論焦點投放在生態旅遊。有候選人倡議,打造綠色體驗路線,串連馬屎洲、三門仔等地,並且發展民宿與營地,提升整體旅遊吸引力。

新界西南:聚焦居民生活環境 優化舊樓管理修繕

來到新界西南,高頻詞則是房屋。多名候選人主張重推租置計劃,優化舊樓管理與維修,改善劏房戶的生活條件。而事實上,新界西南選區組成複雜,荃灣區私樓和中產居多,葵青區則是公屋與劏房戶佔多數。一般而言,出於選票總數和投入成本的考慮,候選人在議題上會側重後者,搶奪公屋與舊樓區票倉。

新界西北:聚焦家庭政策 關注生兒育女支援措施

對比之下,新界西北候選人重視家庭政策,並且圍繞生育、託兒與社區保姆等範疇,展開激烈討論,例如,提出恢復育兒津貼、設立社區育兒中心、推動在校課後託管等等。考慮到對比荃灣等地,屯門與元朗屬於較年輕的新市鎮,有許多初代家庭的子女已經長大,同時有不少青年看中該處較有活力和成熟的社區網絡而選擇搬入。他們普遍關注政府在生兒育女方面的支援政策。

新界北:聚焦北都發展推進 推進交通基建優化

新界北的「高頻詞」便眾望所歸,來到近年討論熱度極高的北部都會區。有候選人建議加快北都發展,鼓勵更多高新科技產業落地,增加就業機會,亦有人認為政策的成功關鍵在於能否提升市民滿足感,承諾會致力爭取優化交通網絡和設施配套,打造幸福北都。

九龍東:發展文化產業 推進經濟發展

至於九龍東,就意外地難分難解,最高順序依次為文化產業、經濟發展與房屋供應,估計同東九龍文化中心啟用和九龍東CBD2計劃有關。有候選人強調,發展東九龍文化中心作為本土地標以及文化發展旗艦平台,成為創意互助基地,甚至形成生態,讓從業人員可以通過設計相關周邊產品,實現IP化、市場化運營,將其變為終身事業。

九龍西:關注少數族裔支援 吸引人才來港推動雙向交流

九龍西則同樣有趣,或許受到候選人有醫生和社福機構高層所影響,議題聚焦健康、大灣區協作和少數族裔的討論。有候選人建議,強化非華裔學生支援,組織他們到大灣區交流,幫助他們認識國情、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有人認為,要建設大灣區人才集聚高地,讓港青親身了解內地職場文化,同時吸引更多內地青年專才來港,實現人才雙向奔赴。

九龍中:舊區重建與啟德發展並重 關心人力資源政策

九龍中的組成較為複雜,該選區包括啟德等地,近年有大批新來港人才落地,關心政府人力資源政策,另外其面積涵蓋土瓜灣等社區,有報道指當中的「十三街」有超過80座唐樓的樓齡高達70年,意味着舊樓重建刻不容緩。因此,候選人關注的議題較為多元化,談及人才、精準扶貧、啟德發展與舊區重建等等。

香港島東:關注康樂體育設施優化 擴展共享運動空間

最後的港島區分為東西兩個選區,當中香港島東由灣仔區和東區組成,擁有香港大球場等重要體育設施。有候選人明確支持將大球場改建為社區綜合體育中心,增設健身室、乒乓球室、羽毛球場等室內設施,紓緩港島東康樂設施長期爆滿、市民「租場難」的困境。亦有人提議引入市場化營運模式,增加共享運動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

香港島西:挖掘海島經濟潛力 優化海濱長廊設施

而對於港島西候選人而言,海濱長廊和海島經濟發展是重中之重。該選區既有南區漁港文化和離島區島嶼資源,還有作為小紅書網紅打卡熱點的中西區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極具發展潛力。有候選人批評海濱長廊設施不夠人性化,又提倡劃分不同主題的分段。有人則期望,政府拆牆鬆綁,先打通後優化,增設跳島交通接駁等等。

專家點評:候選人表現優秀 期望論壇與區選有明顯分別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譚耀宗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許多地區直選候選人是現任區議員,熟悉該區議題,掌握社情民意,所以表達的內容都很「接地氣」,稱讚他們沒有怯場,表現十分優秀。他續說,立法會90個議席分別通過地區直選選區、功能組別與選委會界別產生,不同議員以地區民生、行業發展和宏觀規劃角度出發,表達意見,這正是新選制的優勝之處,因此,地區議員關心當區民生福址是合情合理的。

行政會議成員、執業大律師湯家驊則認為,AI分析的內容屬意料之內,候選人關心地區議題是無可厚非的,但他認為立法會是較高層級的議會,期望立選與區選有明顯不同,建議選舉論壇可以圍繞較多全港性內容向候選人提問。他舉例指,主持人曾問及有關大灣區協作,候選人未有正面回應,繼續用熟悉的地區議題迴避,「都明白的,始終選戰有風險,如果說這類較長遠的內容,未必能吸引到市民」。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法學教授傅健慈亦分析指,通過觀察多場選舉論壇,可見候選人聚焦三大主軸:民生經濟(房屋、福利、就業)、治理效能(行政改革、跨部門協作),以及社會融合(青年發展、國民教育)。多數論述呈現務實傾向,強調技術性解決方案,較少觸及結構性政治爭議。不過,他同樣認為,選舉論壇美中不足,尤其是香港擁有獨特的憲制地位,候選人應該深入地闡釋如何平衡本地訴求與國家整體布局,希望相關內容能成為日後選舉論壇的核心課題。

其實,選舉不只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價值的彰顯。綜觀10場選舉論壇,候選人普遍準備充足,就地區各項難題提出具體建議, 與完善選舉制度前的「泥漿摔角」形成鮮明對比。儘管新選制講求比拚政綱、建樹與能力,但候選人之間亦容易出現同質化、立場相近等問題,難以給市民和選民留下深刻印象,對知名度較低的新人極為不利。要在選舉論壇的有限時間中,說出具有溫度、可以觸動群眾的內容,確實考驗候選人及其助選團隊的綜合能力。

港島東候選人包括吳秋北、植潔鈴、郭浩景、阮建中、李清霞。港島西候選人包括楊哲安、陳家珮、黃秋萍、陳學鋒、郭偉强。九龍東候選人包括鄧家彪、張培剛、顏汶羽、陳進雄、梁思韻。九龍西候選人包括關煒曦、劉愛詩、梁文廣、龐朝輝、鄭泳舜。九龍中候選人包括李超宇、楊諾軒、楊永杰、李慧琼、丘燿誠、譚莉儀。新界東南候選人包括葉傲冬、李貞儀、方國珊、張美雄、陳志豪。新界北候選人包括譚鎮國、曾勁聰、沈豪傑、廖子聰、姚銘。新界西北候選人包括周浩鼎、莊豪鋒、梁明堅、甘文鋒、陸頌雄。新界西南候選人包括盧婉婷、郭芙蓉、陳穎欣、張文嘉、莫綺琪。新界東北候選人包括陳克勤、李梓敬、黃頴灝、古偉冰、鄧肇峰。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

更多報道:

立法會選舉|《大公報》《香港文匯報》受選民熱捧 「立法會選舉地圖」吸睛

(有片)立法會選舉|直擊選委會界別選舉論壇 50名候選人闡述政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立法會選舉|大數據分析選舉論壇 地方選區最關注這些議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