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德軒
當大型體育賽事的聖火熄滅後,城市該如何延續這份激情與關注,將短期效益轉化為持久的旅遊動力?澳門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後的部署方向,為香港旅遊業提供了一定參考價值。澳門將全運會賽事與「第72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第25屆澳門美食節」等標誌性盛事連結,形成較集中的「盛事磁場」,吸引不同類型的遊客。而香港在賽事後的主要活動聚焦於11月中開始的「香港繽紛冬日巡禮」和「香港單車節」等。雖具基礎吸引力,但在整體戰略、跨活動協同與創新形式方面,似乎仍有深化空間。若香港希望在大型賽事後延續熱度,實現旅遊業的「超前部署」,或可從客群定位、資源整合及活動創意等層面作進一步思考。
首先,香港旅遊業可精準理解目標客群,充分發揮盛事之間的協同效益。澳門的策略之一,在於嘗試有效串聯不同盛事背後的「旅客畫像」。全運會的觀眾,其興趣標籤不僅限於「體育」,更可延伸至「極限運動愛好者」、「速度體驗」和「美食饗客」。格蘭披治大賽車作為世界知名的街道賽事,自然承接了對體育、與速度感興趣的群體;而美食節則滿足了他們對在地文化與美食體驗的深度需求。筆者認為,這種基於「興趣鏈」的盛事組合,或能創造「1+1>2」的吸引力。香港亦可借鑒此分析模式,建立自己的「旅客興趣地圖」。例如可研究分析對全運會感興趣的旅客是否也對馬拉松、單車、水上運動等體育項目,乃至地質公園生態旅遊、古蹟文物徑文化深度遊有更高興趣。其後便可設計主題式行程組合,打造「主題式盛事套餐」,如「動感極限之旅」:全運會+地質公園探索+西貢水上活動;或「文化饗宴之旅」:全運會+深水埗文化漫步+廟街夜市。透過這類包裝方式,既能展示香港的多元面貌,也有助延長旅客留港時間。
其次,香港在場地規劃空間與資源配置亦有進一步整合的可能性,將全運會場地與周邊景點有效串聯,讓旅客願意並能夠延長停留時間。香港的場地分散,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關鍵在於如何將分布各區的全運會比賽場館與周邊特色景點及社區資源有機結合。例如,位於九龍東的啟德體育園,筆者建議可串聯啟德郵輪碼頭、九龍城美食區、黃大仙祠;於中環海濱及維多利亞港進行的鐵人三項賽事亦可與藍屋等古蹟群、中上環的懷舊景點、皇后大道東特色小店探索乃至搭乘電車漫遊結合起來。這有助於分流旅客,亦能讓他們深入體驗香港超越都市表面的多元風貌。同時,亦可考慮在賽事前後加入延伸體驗,如組織「與運動員同行」社區跑步活動、舉辦體育主題攝影展、開放部分訓練場館提供特色導賞服務,將體育熱情延伸至旅遊體驗的各個環節。
此外,旅遊業亦可考慮為既有的盛事注入「新活力」,尤其在社交媒體上提升傳播力與話題性。例如,「香港繽紛冬日巡禮」已積累了豐富經驗並擁有獨特氛圍,在創意表現仍有提升空間。此活動不止於聖誕樹與燈飾的陳列,亦可每年設定獨特且易於傳播的主題。更重要的是創造「社交媒體爆點」,例如策劃「最佳聖誕打卡點」攝影比賽,與社交媒體紅人合作發起挑戰,設置具香港特色的濾鏡,鼓勵用戶生成特色內容等。
總括而言,從澳門的做法可見,當前旅遊競爭日益着重整體城市營銷、資源整合與體驗設計。香港本身已擁有豐富多元的旅遊資源、國際化視野和成熟的盛事管理經驗,未來可考慮從戰略層面進行升級,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系統規劃全年盛事日程,確保活動間的無縫銜接與主題呼應。同時亦可善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營銷,深入分析客源市場與旅客偏好,將每一次盛事視為創造話題、提升城市形象的良機。全運會對香港而言,不僅是一場體育盛事,更是一個重新升級旅遊業戰略的黃金機遇。筆者期待旅遊業躍升至「城市魅力體驗思維」,進行系統性的資源整合與創新布局,讓香港在全球旅遊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穩固其「盛事之都」的地位,讓賽事後的香港持續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彩。
(作者為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助理教授)